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伟伟 摄影报道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线性文化遗产,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蜿蜒壮阔闻名中外。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区域的长城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风化、破损严重,亟待修缮。
北京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自2000年至今,北京市共开展长城保护工程近百项,财政资金投入约4.7亿元。
2019年,北京发布了长城保护“任务清单”,10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正式启动,位于昌平区流村镇的明长城就是其中一项。
9月17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的明长城上,已然一派秋日景象,灌木丛的树叶开始泛黄,野果陆续挂满枝头,山谷里风声呼啸,刮起的沙粒让人睁不开眼,在古长城上劳作的工人们稍有不慎就会被风吹得踉跄几步,即便在中午,工人们也得裹着厚厚的防风衣。
2019年7月3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的明长城上,工人们正在清理坍塌处的碎石。由于该长城的马道和墙体大多已经坍塌,施工队员们必须将碎石和杂物清理干净,重新修筑。
该段长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和河北省怀来县交界,呈东北-西南走向。据相关文献记载,该段长城为明嘉靖年间所修建,全长2.47公里。数百年来,受自然风化和一些人为活动破坏,这段长城的墙体建筑普遍开裂,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不少敌楼和墙身已经被荒草覆盖。
这段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砌筑手法,很好地保存了长城的建筑规制和技法,也成为了人们研究明长城和长城烽火台的重要历史依据。
2016年,北京市文物局提交的有关流村镇明长城的抢险修缮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之后,又经过了评估、勘察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后,该段长城终于在2019年4月迎来了修复者。
5月17日,临近中午,干完活儿的泥瓦工正在等待同伴。
“和已经开发的景区相比,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在这里才能感受到明长城最真实狂野的一面。”站在一处制高点上,工程负责人伊德林说,“为了保持该段长城原有的特征,现在做的只是保护性修缮,就连抗日战争时期敌楼上留下的枪眼也都会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修缮长城的工作面距离昌平城区较远,在这里工作,不比城区,除了日月星辰、荒山老树,剩下的就是常年伴随的风沙。为了保证工人们的生活质量,伊德林每隔一两天就要开车往返一次,帮忙购买蔬菜、米面油、药品、水管等生活物资,再由架设好的索道送上去。
9月17日,51岁的田国军被风沙迷了眼睛,转身擦抹眼泪。
2019年4月,伊德林和施工队刚进驻时,2.47公里的长城上,光塌方的墙体就有数十处。由于长城的地基大多是由青石垒砌,清理地基成了工作量最大的一道程序,有时一处塌方往往要挖三四天才能找到地基层。为了保证施工进度,方便工人工作,施工队在一处山谷搭建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宿舍。因为条件有限,宿舍由数十根钢管支撑,四周由帆布和一些彩钢板围起来,里面再搭建一层木板就成了大家休息的床铺。负责敌楼修缮工作的肖景春说:“这里一到晚上风就特别大,吹得铁皮劈啪作响,光屋顶就被风掀翻了3次。”
9月17日,伊德林(图右)正和肖景春在帐篷里查看施工图。
流村镇长城地形复杂,山顶天气变幻莫测,每年只有半年多的施工时间。开工前,这里平时除了偶有“驴友”经过,几乎无人问津。“上山的道路大多是施工队重新开辟出来的,搭建索道的绳索、钢管支架和电机也是靠人力和骡子搬运上去的。”肖景春介绍说。根据长城“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理念,该段长城的所有修复工艺都采用古法进行,除了泼灰,基本用的都是旧料,敌楼上需要用到的一些城砖也是按照原尺寸专门烧制的。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修缮质量,施工队请来的工人大都有着丰富的古建修复经验,其中以河北易县西陵镇的工人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