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草书八病及其成因

2020-09-13 08:03:01 作者: 当代草书八病

国民性中的盲从,一半在于名家的不负责任,故弄玄虚,一半在于大众的虚荣心、误读性以及追星赶风心理。

草书不仅仅是一些符号和外在的形式,如就其点画的抒情和意象方面来说,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一次大展中评委对草书的看法都大相径庭,更别说普通群众如何去评判了。然而,大多数人还是相信名家,相信评委的评判。正因如此,有些名家的作品尽管千疮百孔,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多年来我曾留心过一个现象,有一些名家几乎多以草书面目出现,别的书体几乎很少见到,是不是篆怕写错字?隶怕写得丑?楷怕露马脚?或是认为风格定型可以吃老本了?于是便专写草书了。更由此而拔高草书的艺术性,以尊者的面目出现了。而一些崇拜者则径从名家的草书中学得一二,便自认为草书人人都写得来,甚而误认草书以人不识者为上乘,从而草书便大失其序了。

或许,名家本无此心,大众亦无此意,但在草书流风的不可遏制方面,就像《水浒传》里“洪太尉误走妖魔”一般,谁也管不得了。

4、媒体宣传推介乱人耳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书法应称之为“媒体书法时代”。无论一个怎么样的展览,展厅只是一个小小的舞台,这也是作品唯一能和大众直接见面的一次瞬间接触,自然人数也是有限的。而在更大的传播空间和较长的时间里,媒体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当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媒体几乎是大多数人赖以接触书家和其作品的最佳渠道。这里面就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媒体在宣传推介中,无论是文字还是书作都不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失真。更有甚者,一些不太负责任的文字或话语,如创作谈、评论、研讨会发言等,把一些并不成熟的作品推向大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而对草书来说,更容易产生乱人耳目的不良效应。如此种风气不煞,媒体便在大众心中产生信任危机,这种副作用最终会成为媒体自己打败自己的敌人。当艺术良知、审美标准在众目睽睽之下,皆泯迹妄言的时候,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现象。最近,蔡树农先生的《媒体在场》和姜寿田先生的《当代书法的文化困窘与书法媒体的文化坚守》(见2005年第11期《书法》)均对有些不良风气进行了针砭,并呼吁应坚守媒体的正道立场,很能发人深省。

当然,当代草书的病因,远不止这几个方面。某种事物的变异,从其历史和现实方面来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散言片语能说清的。所以,笔者并无意图,也无能力对当代草书的痼疾奢望疗救,只是借此小文浅见,如能使识者有所借鉴且不发脾气也就足够了。

杨清汀,笔名佛石,一九六四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画院、书法院特聘书法家、评论家,天水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天水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书学论文《当代书法体式流变与艺术语言的重铸》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最高奖,并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1949—2008)》。

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通讯》、《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散文》、《散文世界》、《华夏散文》、《飞天》、《小小说月刊》、《中国西部文学》等多种刊物发表艺术评论、散文、小说多篇。

作家出版社出版《金石为开——金岳霖的人生艺术和欧阳中石的艺术人生》(卞毓方、杨清汀);中国社会出版社分别出版《清汀书论》和《清汀散文》。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