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11日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旨在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方案提出,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人群等抑郁症防治重点人群干预力度。方案提出,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初步形成全民关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参与抑郁症防治工作的社会氛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9月11日新华网)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3000万人口患抑郁症,而抑郁症是致人自杀的主要诱因之一。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个数字更让人触目惊心。可见,抑郁症及自杀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严重损害生命尊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流行病”。问题是,很多因素可以导致人患抑郁症,但也同样有很多因素,能让一个患抑郁症的人远离自杀,抑郁症及自杀是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置的。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基于此,国家卫健委提出,加大对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群、高压职业人群等抑郁症防治重点人群干预力度。
然而,抑郁症患者3000万,社会干预不能“挂一漏万”。首先,政府责任不应忽视。政府应增加投入,强化公众对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与可获得性。例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公众对于心理压力的应对能力;提高医疗机构对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酒精使用障碍等精神障碍类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尤其要预防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同时,应通过制度等软件措施,去防范抑郁症的发生,并对自杀行为实施有效救援。城乡基层组织及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工作、生活关爱机制,心理疏导、干预机制,以及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及时对心态反常和情绪失控的社会个体进行心理抚慰和物质、司法救济,替其排忧解难减压,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将其轻生的苗头摁灭。
由于城乡在户籍、贫富、文化、人际交往上的鸿沟,农民工可能存在自卑、孤独、封闭、压抑、怨恨、被剥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理感受。因此,对农民工抑郁症及自杀的最根本解决之道,还是应该让城市认可、接纳农民工,其中的关键便是户籍制度改革,政府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的管理机制。同时,企业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亦是预防抑郁症及自杀的关键所在。企业在改善员工生活硬件条件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创造一个便于沟通交流的环境。即使是简单的倾诉,对于压抑、不满、孤独的人而言,也能缓解压力。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个人自我调节和减压能力。一部分人群由于成长条件相对比较安逸,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在遇到压力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应对压力的方式比较简单。因此,人们都应自己主动学习一些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每个人也都应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周围环境的条件,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否则,给自己提出过高要求,反而会造成过大的压力。人们还应和周围的人形成良好的关系,这是对自己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