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9月13日讯(记者陈俊 通讯员付瑞勇)巴东最北边的沿渡河镇罗溪坝集中安置小区,四面环山。12岁的张星亮(化名)和爸爸张天学就住在一间朴素简单的房子里。这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课堂。
张星亮患有成骨不全病,骨骼一碰就碎,邻居都称他“瓷娃娃”。5年前爸爸第一次带着他去上学,可只上了一个星期就不得不回来,孩子的身体无法适应课堂,入校读书是个梦。
于是,罗溪坝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决定,到张星亮家里来给他上课。5年时间,这个设在家里的“一人课堂”,和罗溪坝小学一张课表成了张星亮的梦想之舟。送教上门的老师接力换了五批,接力五载,圆了张星亮的一个读书梦。
9月13日秋雨连绵,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一人课堂”,见证“瓷娃娃”圆梦历程。
上了一星期的学就无奈离开
这是一间很普通的安置房,家具陈设简单。
“那时真得很无助,孩子连上厕所、倒水等一些起码动作都不会,要入校读书几乎是个梦。”谈起儿子,45岁硬汉张天学的喉咙哽了一下,低头叹了口气。
张星亮的童年是不幸的。虽能站立走路,只要轻轻摔倒在地,手、脚就会骨折。经检查确诊,张星亮患有成骨不全病,骨质疏松,脆性增加且易畸形。从此,大家对他都小心翼翼,“瓷娃娃”这个称呼成了代名词。
从2013年开始,张天学每年要带张星亮到医院做一次骨骼矫正手术,动辄花费五六万元,家里负担越来越重。
7岁那年,张星亮坐在父亲背上第一次看到了学校的模样,满眼都是新鲜的。张天学请求罗溪坝校长张泽旭开“绿灯”:在教室后面留个位置,他自带木匠定做的圈椅、桌子,儿子上课、爸爸陪读。张泽旭点头同意。
可仅仅只过了一个星期,张天学背上儿子和书包回了家。“儿子除了翻书、写字自己完成,其他都是我来做,有时怕影响了其他孩子。”张天学选择了放弃。
老师送教上门单独为他备课
学生待不了学校,老师就上学生的家门,一个“送教”的词在张泽旭脑中弹出。
很快,一个以穆宇为班主任的单人班在张星亮家开办了,一个学生和语文、数学两个老师,每周三堂课,张艺欣成了在家上学的幸运儿。
2015年开始,送教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个人的课堂一直在坚持。不久前开学,张星亮马上就要读六年级了。
“单词默写了没有?”“还有不懂的吗?我来教你。”13日,罗溪坝小学英语老师钱宇从家步行15分钟来到张星亮家,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回头看找漏洞,为六年级打好底子。
2019年9月,钱宇和田苗、刘东波接过四年级送教团的“接力棒”,成了张星亮的家庭老师。
每逢下午有空,钱宇都会转到张星亮家中。“给小亮上课,我都会提前再备一次课,采取适合他的接受模式讲。”钱宇手中经常拿着字母卡片、道具发音,张星亮特来劲儿,双眼都放着光。
“一只百灵鸟飞了出来,被我们拍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听着语文老师田苗朗读《鸟的天堂》,张星亮顿感画面感十足,恍若有无数只鸟影掠过脑海。50分钟课堂结束,他才给老师提出上厕所请求,生怕打断精彩瞬间。
爱心接力传递五年不停歇
“小亮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对大自然十分向往。”田苗说,张星亮除躺在医院病床治疗外,剩余时光都待在家里,她尝试用文字向张星亮描绘屋外的那些精彩的世界。
打开张星亮的作文本,他在一篇名为《我的心爱之物》文章写道:我的心爱之物是积木拼成的飞船,里面由两堵墙、指挥室和炮塔组成。细细一读,字体工整,文字充满了想象力和童真趣味。
在老师看来,喜欢温习功课、预习课文,爱搞发明,是张星亮的好学生印象。“一看到数字,他就特别敏感,在推理、逻辑思考能力超过了同龄孩子。”数学老师刘东波发现张星亮的“数字天赋”,经常拿出爬坡题让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