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同学,欢迎大家正式进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学习,也诚挚祝贺大家如愿以偿!如果你读本科,那么,你进入的是中国公共传播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之地,我们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融合了数字新闻、媒体设计、影像传播、公共沟通等多种知识模块,致力于将你培养成新时代的公共传播精英;如果你来读硕士,首先你通过了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的激烈竞争,同时你将获得“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学科特色的知识熏陶;如果你来读博士,我们的政治传播交叉学科博士点名额很少,但注重严谨的方法训练和宽阔的学术思维,强调传播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传播,你要做好学业规划,四年时间让自己成为合格的青年学者。
昨天,如果你还有兴奋和快乐;今天,则要开始冷静和沉思。一个小目标完成,意味着一个大目标开始。我强烈建议,从此刻开始你需要清零再出发,时不我待地投身学习,保持持久的危机和进取意识。还是要说那句老话,“今天才开学,明天就告别”,两年或四年都只是弹指一瞬。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你要马上问,有困难你要马上说,有好书你要马上读。
今年学院的新生见面会,我想跟大家交流什么呢?我想到三个“大”字,想谈三个问题:大平台、大社会、大格局。
一、大平台:观察媒介变革的窗口
学新闻传播,要持续观察和思考传媒和传播业态的变化,敏锐观察又理性思索。回顾过去二十年,我们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网络传播时:互联网改变传播,典型如门户网站新浪,主要是内容聚合和滚动传播;第二个阶段,移动互联时代:手机连接社会,典型如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人类大规模在线、大规模连接;智能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加深刻地改变社会,最典型的如5G、区块连、算法推荐等。
身处网络化社会中的我们,正进入“平台社会”的新阶段。我们日常的信息获取,主要是资讯平台算法推荐的;我们的日常交往,主要是社交平台常规连接的;我们的生活消费,主要是交易平台在线下单的;我们的休闲娱乐,主要是短视频平台满足的……关注超级互联网平台的运行机制、社会实践和综合影响,是我们观察传播业态变革的重要视角。
以腾讯、阿里、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超级大平台,有诸多可以观察的视角,比如其数据化、商业化和个性化的运行机制,其从应用工具朝基础设施的功能升级,其创造新型劳动、嵌入国家权力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问题等。建议大家不妨以“大平台”为视角,去更新我们媒介观察的新思维,对微观现象保持宏观思考。比如微信公众号的“点赞”换成“在看”,想想看,这个工具性的策略调整,会带来怎样新的数据捕获能力和拓展新的产品场景,“低阶可供性”和“高阶可供性”的学术概念可以提供怎样的解释和洞见。
二、大社会:创新学术研究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传播(communication)的本质,在于沟通,沟通面临着各种障碍。回顾人类传播的历史,总有《交流的无奈》或“对空说话”。决定沟通效率、效果的关键还是社会,所以,搞传播研究,必须有社会视野,关注传播与社会的互动。
如何研究的关注社会?哲学家鲍曼在一本书《社会学之思》里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科设置,历史学、人类学、政治科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哲学……所有这些学科都在关注人类世界,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那么,什么使得他们相互分离,它们有因何配的上不同的名目?有一种回答简单明了: 这些学科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反映了它们所考察的世界当中的分割。
社会学关注的是一种关系性视角,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彼此和自身,如何建构知识,如何看待环境?为此,我们需要有大社会的视野,看书和思考要警惕“媒介中心主义”,做传播研究要避免“内卷化”,看书阅读要保持跨学科的兴趣。要努力在“大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中,运用多学科的视野把“分割 ”的世界尝试“拼合”,构成我们对完整图景的思考。最近人类学学者项飙在一本对谈新书《把自己作为方法》中,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反思:“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知识分子要克服“不能从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来讲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