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凉山9月14日电 (王鹏 吕杨)“我是个测绘技术人员,刚开始接触养鹅时,我也一窍不通。”九月中旬,在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尼尔觉乡牛吾村,驻村帮扶队员姚鑫正在山里放鹅,说起自己从测绘员变成“鹅司令”的经历,他笑着挠了挠头。
牛吾村是甘洛县2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有429户2010名彝族同胞,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61户1304人,是该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在甘洛县,回锅鹅是一道名菜,但由于鹅的规模化养殖存在较高技术门槛,当地一直以散养为主。
姚鑫在养殖基地喂鹅。吕杨 摄
据牛吾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炳峰介绍,2016年当地决定在牛吾村成立生态鹅养殖专业合作社。但因养殖技术和条件不成熟、销路不畅,未实现大规模养殖。2019年,经过新建圈舍、改善养殖条件,牛吾村决定投入3000只鹅苗,再次尝试。
“但我们当时没人会养鹅,而且养殖基地在山上,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姚鑫回忆,当时思来想去,决定挑战“新领域”,主动申请上山带村民一起养鹅,“更重要的是,我是凉山人,跟彝族老乡们沟通起来方便。”
为了养好鹅,这名来自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的测绘员,带着几名合作社村民一起去外地学习养殖技术,并请教高校专家,回山上开始了牛吾村的“养鹅探索”。
“鹅苗成长的第一个月是最危险的,鹅瘟高发,且会常发痛风。”姚鑫一直记得专家这句话。果不其然,2019年5月,养鹅的第一个月便有鹅生了病。“有些鹅没精神,有些鹅站不起来。”
虽也尝试治疗,但无奈经验有限。姚鑫一咬牙,抱着两只鹅先去了甘洛县城,最后在四川农业大学,终于知道了病因。“一部分感冒了,一部分得了痛风。”姚鑫说,回到基地后,他跟村民一只一只给鹅喂药、打针,终于保住了鹅苗。
牛吾村驻村帮扶队员合影。吕杨 摄
2019年秋天,鹅苗出栏了,虽然3000只鹅苗损失了500多只,但仍为村里带来了一笔稳定收入。“7户贫困户在一起养殖,养殖的贫困村民户均分红10000元,同时为村集体经济贡献12000余元。”姚鑫说。
见到姚鑫时,他正在雨后的山里放鹅,轰赶鹅群的动作十分熟练。乍一看,这名身材瘦削、皮肤黝黑的测绘员跟当地村民没什么区别。但一说起养鹅,从喂养到治病,从生产加工到寻找销路,他总是滔滔不绝。
从测绘员到“鹅司令”,姚鑫的角色转变令人惊讶。但在正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的凉山州,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四川从全省选派了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常驻凉山,所有贫困村全覆盖,与当地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一起抓脱贫攻坚工作。
挖曲村村民在山中放羊。吕杨 摄
在甘洛县拉莫乡挖曲村,驻村第一书记邓小勇的故事与父亲有关。他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特殊感情,三年前主动申请来凉山驻村帮扶。当村里面临产业发展选择时,对农业并不精的他决定请资深农民父亲前来。
“我爸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很有经验,他来了这里,告诉我这里土质好、水草好,不要整高大上的东西,就搞种养殖。”邓小勇说,听了父亲的意见,他决定在村里种金银花和改良土豆,同时养殖山羊和猪,如今这几个产业都成为村里的产业支柱。
“这是我爸给我的帮助,他特别支持我。”谈起父亲,邓小勇面露愧色。他说,这几年因长期驻村帮扶,少了很多陪家人的时间,“但我也喜欢上了大凉山,当彝族老百姓表达感谢时,我总是很感动。”
如今凉山正处于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对已经于2019年底脱贫摘帽的甘洛县来说,实现从“输血”到“造血”,是帮扶队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此,牛吾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炳峰说,“鹅司令”姚鑫已带领村民们学会了养鹅,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也已给村中规划好了产业链,包括自建加工厂及销售渠道,“以后最主要还是要靠老百姓自己,让他们自己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