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同厝 共守望(两岸脉动)

2020-10-11 06:28:04 作者: 居同厝 共守

图为两岸同名村摄影大赛一等奖作品《家》。

苏朝阳摄

红砖古厝的屋顶上,流光溢彩的燕尾脊两端微翘,曲线飞扬,好似俊逸的燕尾——这是闽南特色传统民居,也是许多福建和台湾乡亲共同的乡愁。

9月21日,在第八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上,闽南师范大学台籍教授施沛琳的作品《海峡两岸居同厝》获得两岸同名村摄影大赛一等奖,该作品正是聚焦于古厝上的燕尾脊。

“从燕尾脊红砖厝到蚵壳厝、石头屋,从建构材质到装饰图式,从泉州到漳州再到金门,都呈现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居住概念”。施沛琳说,多年来行走海峡两岸,她总是不忘记用相机记下生活的点滴,用镜头留下走过的足迹。她要通过摄影作品,见证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历史渊源。

同获一等奖的还有一幅名为《家》的作品:夜幕降临,高挂的红灯笼映满了土楼,劳作一天的一家人围坐在桌边,享受家的温情。“台湾有很多客家人,许多是从福建土楼走出去的。”作者苏朝阳说,“两岸同根同源,希望我的作品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客家土楼的传统和温情,也期盼有更多台湾同胞来到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去实地体验。”

守望乡愁,情缘不改。作为第十二届海峡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第八届“同名村·心连心”联谊活动以“居同厝·共守望”为主题,分为“双燕归脊”“家的荣耀”“守望相助”三大篇章。除了举行两岸同名村摄影大赛颁奖活动之外,两岸同名村宗亲还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叙亲情友谊,畅谈两岸同名村的历史渊源,推动两岸乡村建设的交流合作。在闽常住台胞、两岸同名村宗亲代表、两岸乡村建设青年等百余人参加。

“大家好,我现在在新北的板桥,我知道厦门也有一个板桥,在集美,我去过好几次,这是与新北板桥有着很深渊源的同名村。”台湾新北板桥宗亲张育龙通过视频讲述同名村的故事,“两岸板桥,不仅同名,更是同宗。两岸同胞居同厝,说着同样的闽南话,虽然身处两地,心却始终在一起。”

“早在100多年前,厦门集美的板桥村人入垦淡水的南势埔,南势埔整个村庄300多人基本都是集美板桥张氏后裔,房子基本依照故乡的‘大厝’格局来建造,比如屋顶都有‘燕尾脊’。”厦门集美板桥张氏宗亲会秘书长张文总在现场介绍两岸板桥的渊源,他说,我们不仅居同厝,连起名也按族谱的字辈来,家族渊源从来没有断过。集美板桥村每年正月十六的春祭,台湾宗亲们都会组团回来参加。30多年来,两岸的“板桥人”频繁“走亲戚”,已有超过60批台湾板桥宗亲回到集美寻根交流。

共话一家亲,同建好家园。近年来,福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许多台湾青年来到这里追梦逐梦,投身共同家园建设。台湾建筑规划师张欣颐就是其中一位。来福建6年多,她热情地投身于福建的乡村建设,和团队的足迹遍布福建100多个乡村,已参与20多个村落的规划与建设。

“两岸同名村的建设是自带话题和流量的。同名村的有趣之处是,它们在不一样的地理位置上,但两岸宗亲的生活环境、饮食、语言、文化都是一样的,就多了一个讨论话题。”张欣颐在活动上畅谈参与福建乡村建设的点点滴滴,“在大陆实施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空间和舞台相当大,我们找到了结合自身所长的完美契合点,再叠加同名村的元素,工作变得更有趣,会吸引更多台湾设计师共同参与。”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