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SKP办,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汉声杂志社、广西师大出版社、上尚艺苑协办的大型主题回顾展“黄河之行——《黄河十四走》民间艺术回顾展”在西安SKP启幕。
展览同期将推出对话活动,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阳,国家级皮影制作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陕西省民协副主席、国家级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新明,陕西省民协副秘书长、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等民间艺术家,共同探索民间艺术的“魂”与“根”,向黄河两岸的壮阔生命致敬。
中国民间艺术涉猎考古学、哲学、人类学、美学等学科,是内涵丰富的艺术门类。百姓就地取材,形成了展览中富有张力的艺术品。这些质朴热烈的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民间习俗、节日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弘扬陕西民间文化,发掘重要的民间艺术家与艺术作品,展现其中蕴藏的民族魂魄与文化价值,这也是SKP落址西安以来始终坚守的方向。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杨先让先后14次率队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完成了⼀系列艰苦而扎实的田野考察,并出版《黄河十四走》,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带入中国艺术学府,其研究成果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一行人反复深入华夏民族的文化摇篮,发现、考察和记录了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大量流传于黄河流域的民间技艺,购买、收集到近万件民间艺术品,拍摄了数千张幻灯片和彩照,并整理出二十余万字的文本。
这“十四走”,被艺术家黄永玉比作“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也是这“十四走”,让杨先让“捅破窗户纸”,真正看清楚了民间美术的来龙去脉,也摸着了民间美术的根。而这“十四走”所发掘的民间艺术作品,以鲜活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此前的主流文化叙事。
在杨先让的黄河之行考察中,有五走都以陕西作为重点。此次“黄河之行——《黄河十四走》民间艺术回顾展”以陕西为坐标,以《黄河十四走》为线索,展出剪纸、布艺品、面具、石雕、年画、皮影等静态展品,结合珍贵的纪录片《大河行》和其他民俗纪录片展映,以及皮影表演、年画印制体验等环节,展现充满智慧与巧思的百姓,在民间习俗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历史悠久的陕西大地殷实富饶的民间艺术面貌。(记者 同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