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先忧后乐,千载廉俭家风

2020-09-26 08:39:10 作者: 范仲淹:一生

后来,两位侄儿不负所望,范仲淹也就奏荐二人出仕。在三郎做官后,他又写信谆谆告诫说:“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只与同官议,莫与公人商量。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汝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在这封信里,范仲淹还专门强调,不得纵容乡亲到你们所管辖的地区做生意。范仲淹生前不营家产,他在徐州地方官任上去世后,家人只能暂时借居官舍,毫发不爽地实现了他对侄儿所说的不营私的主张。

这封信影响很大,其原件至少到南宋时还存于世,在士大夫中流传。南宋中期,大儒朱熹的好友、时任福建侯官县令的陈明仲得到了真迹,雇工摹刻,置于案头,每日自省,而将原件寄赠朱熹。朱熹反复诵读,大为感慨,在此书札左边的空白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右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谥号)与其兄子之书也,其言近而易知。凡今之仕者,得其说而谨守之,亦足以检身而及物矣。然所谓自未尝营私者,必若公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然后足以充其名。”在朱熹看来,人们应该牢记范仲淹的这番教诲。只有效仿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以一己私利为取舍,防微杜渐,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人做起,才能踏实做事,清白做人。

范仲淹的言传身教,对诸子侄影响极大。长子范纯佑,年少时就“尚节行”。范仲淹在苏州做地方官时,创建郡学,聘请当时的名儒胡瑗担任老师。胡瑗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苏州的士子们难以适应,这让范仲淹很头疼。于是纯佑自请入学,他年龄是学生中最小的,但事事都能达到老师胡瑗的要求,因此感动了比他年长同学,苏州郡学之学风因此成为诸地方学校的楷模。西夏叛乱时,范仲淹奉诏守边,也带上了纯佑。尽管身为主帅之子,但范纯佑经常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屡立战功。不幸的是,当范仲淹被贬官邓州时,纯佑得暴疾,以致痴呆。

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则是宋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范仲淹死后,纯仁承担起了照顾病兄的责任。纯佑患病十九年后去世,葬于洛阳。考虑到范家向来清俭,范仲淹的好友韩琦与富弼专门写信给洛阳的地方官,让其帮助纯仁妥善安葬纯佑。但纯仁谨守父训,不愿接受资助。范纯仁日后出任宰相,亦以廉洁勤俭著名。

范公堤遗址

03

一生先忧后乐,千载廉俭家风

古代著名的家训中,大都少不了“俭”字。据《逸周书·文传》记载,周文王就曾训诫子孙:“不为骄侈,不为靡泰,不淫于美”。家训中重视俭,与家训作者的家庭贫富差距、官位的大小高低无关,而是一种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在古人看来,俭的品格培养,与德、廉以及一个人的安身立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左传》说“俭,德之共也”,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说“俭以养德”,都是说有俭才有德。有德、有俭才有廉,才能塑造“临大利而不易其义”的精神。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说“廉士不妄取,以财为草,以身为宝。”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说“为俭可以助廉”,晚清重臣曾国藩说“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都是说俭的意义。俭还与一个人的安身立命有很大关系。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指奢靡的生活无止境,陷入其中必然玩物丧志。

自古以来,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范仲淹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不仅严于律己,为国尽忠,也以俭朴的家风教育子女,留下了千古美名。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作者林鹄),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