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敦煌经卷,只余1万多卷 || 又见敦煌,一行热泪

2020-09-25 23:48:32 作者: 5万敦煌经卷

1900年是20世纪开始的第一年。

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义和团运动。

第二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抢走无数珍宝文物。这次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

在战争里一定有无数悲伤和耻辱的故事已被历史的浪冲走。

但有一个人就在这一年也在历史上有了名字。

他就是王圆箓,一个道士。

他是湖北人。因家乡连年灾荒,流落到了甘肃,做了巡防营兵勇期,后入道修行。

王圆箓路过敦煌三危山,见到莫高窟的壁画和千佛石窟极为震撼。

期时守窟修行的和尚因战乱已都逃跑,不知为何王圆箓,一个修道之人却留了下来。

还大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

于是,50岁的王道士和莫高窟相守了31多年,直至死去。

这一留守不知对莫高窟文化是巨大的损坏还是另一种保留,只能留给后人评说。

因为历史从来不会改写,我们不敢也无法想象如果他特别崇高,那么经卷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样的。

谁都不会知道,就像大清王朝的灭亡,错永远不是一个人造成的。

因为王道士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太多文化的农民,那些被他卖掉的经卷没有给自己花一文,全部用来修缮莫高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说:“敦煌到底有多少经卷,有人说有7万卷,有人说是6万卷,或者5万卷,我们就按5万卷算,我们现在掌握的经卷,不包括碎片,稍微能看得出模样、内容的有两三百卷,我们掌握的太少了。”

就按5万卷,真正留在手里有价值的只有几百卷,听着心酸。

敦煌经卷是公元366年僧人乐僔开凿第一窟写经塑造佛像,后来修行的僧人代代相沿袭同样写经造像。

北宋仁宗年间,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战火,将大批经卷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以此作为伪装。

敦煌遗书多是佛教经书,还有道教、摩尼教及其它宗教。

文字除了汉字记录,还有藏文、西夏文、梵文、回鹘文、吐火罗文、粟特文等大量古文字体的写本。

还有大量的宗教法器、佛像及壁画等物。

想想就有多珍贵啊!

这些宝贝在洞窟静静躺了900多年,因为沙漠的气候一直没有损坏。

直到王道士仰慕莫高窟,看到洞窟日久无人打扫,大漠风沙已将洞窟中的壁画佛像埋了厚厚的一层沙石。

他就决定清理并供奉香火,还雇了敦煌的一个贫士杨某做文案,抄写道经以供发售。

就在1900年初夏,杨某坐在窟道内,无意将烟锅头磕在墙壁有空空的回声,他就和王道士讲了此事。

王道士就在五月二十五日半夜,和杨某凿壁缝察看,果见只见密室中经卷,佛画无数。

王圆禄最初发现经卷立即徒步去禀告县令,可惜县令有眼不识金镶玉,此事作罢。

1902年新县令上任,王道士二去上报县衙,这个县令还有水平,看了样品还去莫高窟考察了一下但没有做决定,只是上报给甘肃学台。

王道士苦苦等待无果。他就挑拣两箱经卷,骑着毛驴行程800多里赶赴肃州(酒泉),拜望安肃道台。可惜这位道台大人只对书法有兴趣,他看了经卷后就认为书法还不如自己写的好。只将发现藏经洞的消息上报甘肃藩台,建议将这些文物运省妥藏。

1904年,甘肃藩台先后收到两位官员的报告后,却耗资巨大为由,只给县令发了一纸“就地封存,由王道士看管。”的命令。

1906年,敦煌新县令到任,向清政府汇报了敦煌发现藏经洞之事,可惜这一地方志没被重视。

王圆箓最后无奈,冒大不韪给慈禧太后写了一封秘密奏折。

然而,此时的大清王朝已是岌岌可危,谁还能顾及偏僻之地的经卷文书,于是杳无音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