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中国文学上最出名的暴君。但他真的是所谓的暴君吗?
作为商朝最后一位王,商朝毁于周,"纣王"之名传于周,但后世不知,这恶名更多的是周朝为了维护统治强加给帝辛的。
关于帝辛的过往,在文明程度不高的古代并没有多少人在乎,即使有人质疑也翻不起浪花,更多的古代文人在乎的是这个文学形象的使用和创新,那个大背景下文学即是历史。
但作为高文明程度的现代人,已经可以将历史和文学分开,那是否有必要正确的认识历史?
“商纣王”的正式名号是帝辛,殷商王朝第三十一代王,“商纣王”这个称号是周朝以及后世对他的贬低性称谓。帝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即约30岁即位,在位30年,60岁殉国。
帝辛本名子受,是殷商第三十代天子帝乙最小儿子,他有同母同父的哥哥微子启,按理说,他哥哥应该作为嫡长子,而不是他。而为什么帝辛作为嫡长子继位了呢?
继位本来是轮不到帝辛的,原本不存在争议的继位问题被大臣提出祖制,按照祖制应该由嫡长子继位,帝辛作为帝乙小儿子怎么是嫡长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帝辛的母亲原本只是父亲帝乙的妾,而之后才封的王后,而新出生帝辛则是作为王后生的嫡长子。
有时候只能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作为嫡长子帝辛就有继位权?
不是,帝乙作为一个打过几次仗的实权君王,大臣的意见只供参考,真正让帝辛继位的是他能文能武的才干。
据《史记》称帝辛「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帝辛「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是个筋骨强劲、力大无穷,能当百人之敌的无敌勇士,此外他还「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也就是智商极高,反应极快,能言善辩,绝非一勇之夫。帝辛继位后,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亡虏逃臣中简拔健步如飞、勇搏熊虎的勇士飞廉、恶来父子为将。
帝辛所处的商可谓是最严重的内忧外患,但帝辛的作为是十分贤明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位早期革命君主。推行科学农业极大的促进社会发展,最早的保护奴隶不被随意杀害,同时也因为这个得罪了贵族阶级,在选拔人才上也是不拘一格,还有就是男女地位几乎平等,女子可以为官,甚至许多改革方案还是女官提出的。这也是周朝骂帝辛听信妇人之言的所谓"依据"。
但一想这些不是西方早期明主平等吗?假设商朝没有被推翻而是继续这样的改革下去,古代中国有没有可能正向发展!细思极恐。当然,这些只是存在于理论中,历史已经错过,回不去了。
伐黎国,破苏国,大搜于渭水,一度打压了刚刚兴起的周国,囚禁周文王姬昌。在周人臣服后,帝辛移兵向东,长年攻打东夷。到后来周的背叛终究让他失算了。
帝辛继承父业,真正完成对东夷中的徐淮部族全面征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征服了江淮地区、拓土开疆至渤海和东海的帝王,确实是殷商王帝辛。
在商朝,严峻的环境使得商朝几乎没有无用之君,而帝辛更是前无古人的扩大了版图,比乘人之危的武王来说,他更像武王。
在帝辛对东夷长年战争中,西边的周国在文王姬昌和武王姬发两代的努力下,国力也不断增强,吞并了大批亲商部族,更有大量原来臣服于商的部族也倒戈站在周国一方。姬发会盟各路诸侯于孟津,集兵反打商朝,两国在牧野决战。
因为对东夷战争中,殷商军队损失极大,帝辛只能仓促将大批夷人战俘武装成军,与周军交战。殷商以及人类文明以来,皆以被征服各方部族的战俘为奴隶,因此殷商有着大量战俘奴隶,带着奴隶和周决战是殷商的一大失败之处,尽管殷商已经有了保护奴隶的法律,比周朝和那些贵族对待奴隶好很多,但在俘虏心中,殷商一直都是毁我家园的根本存在。
毫无疑问帝辛战败了,但我并不认为对于他自己是失败了,相反我很佩服。
帝辛遂携王后苏妲己自焚于鹿台,这让我想起了后世许多苟延馋喘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