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已知推未知,探寻秦始皇鲜为人知的一面

2020-09-26 23:46:59 作者: 由已知推未知

反观始皇帝时,王翦说征楚少了60万军成功无望,李信则说20万军足矣。结果大伙都知道了,李信溃败而归。一方面秦始皇并未归罪于李信,后来还让他当了伐燕主将;另一方面亲自登门温言劝慰王翦,坦承自身错误。

两者相比高下立判,昭襄王耳根子软,轻信了范睢的兴风作浪,缺容人之心,对白起下了狠手。秦始皇不然,敢于承揽责任,容忍属下失误,甚至很放心的将举国之兵托付给王翦。

因此在用人上,秦始皇知人善任,技高一筹,这是一种大智慧。

大结局

前221年,江山一统,秦始皇到达人生巅峰,自认功绩高于三皇五帝,因此否决群臣提议“泰皇”尊号,由先贤各取一字为“皇帝”。

无比尊荣也极度自信,有些自我膨胀的感觉,也正是这种过度自信,引发了弥天大祸。

秦始皇身体不好,有人形容他的外貌:“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翻译过来就是高鼻梁细长眼,鸡胸,声音尖锐似豺。

由此推测,秦始皇也许有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为了能保万世基业,特别热衷于寻仙问道,即使做不到长生不老,也能延年益寿完成政权平稳过渡,而且他对此深信不疑。

就是因为这个执念,他连太子都没立,让胡亥一伙钻了空子。

至于书同文车同轨这些大功绩不说了,说些负面的,无非是“暴力治国”“焚书坑儒”那些老调重弹。

秦统一后面对最大的危机,就是六国旧势力的反扑,这种情况非秦独有,朝代更迭时都会发生,如明初蒙元的反扑,民国初清朝遗老们的复辟。

要把这些反对力量压下去,一是从物质上断绝可能,比如收缴兵器铸造铜人,还有就是思想上的限制,不许学也不要想那些没用的,老老实实耕田种地,想学法律知识也必须跟官吏学习。

焚书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只留下了占卜、医学、种植一类的书,这点事和后来皇帝们炮制的“文字狱”相比,简直太仁慈了。

至于坑儒,只是为了惩戒那些欺骗自己的江湖术士。

就连陈胜起事时,也是借扶苏之名,反的不是秦而是胡亥。当刘邦初见秦始皇时,牙缝里憋出了几个字:“大丈夫当如是耳”!仁君刘邦打心眼里想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人。秦后历朝代均行秦制,和暴政根本不搭界。

如果秦始皇还在,或是没有那两场连绵大雨耽误行程,陈胜和刘邦也不会反。

假使换了六国中任一国坐江山,也未必会比秦始皇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