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晋初年的司马攸问题

2020-09-28 13:01:56 作者: 浅谈西晋初年

《晋书》成书于唐初,虽然其一手史料都来自晋时的各种资料,但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唐初政治风波的影响,特别是玄武门之变。而《晋书》又是唐太宗直接下令编修的,所以《晋书》难免带有唐人的意识形态。唐太宗下令编修《晋书》时,就明确表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修《晋书》就是为政治现实服务的,而且唐太宗还亲自动手写了几篇论赞。故而《晋书》带有较为浓厚的唐太宗色彩,这一点齐王司马攸的问题上,反应特别明显。

李世民就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而登上帝位的,他在玄武门之变之变前的境况和司马攸有些相似,所以他对司马攸是比较同情的。在《晋书·武帝纪》的论赞部分里,李世民对司马炎打压司马攸、力捧司马衷的行为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李世民批评司马炎立嗣的问题,多少有为他自己辩护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晋书》刻意批评司马炎,褒扬司马攸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合其他史料来看司马攸的话,他一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历史功绩,其才华才学是否真如《晋书》描写的那样,恐怕有待商榷。如果抽丝剥茧看司马攸,可以发现司马攸众望所归的宗室贤王形象,不能排除是他努力争取的结果。特别是在西晋初年,司马攸的一些政治动作,颇值得玩味。

西晋大力倡导孝道,以孝治天下。所以大家都在孝道上做文章。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做出了守孝三年的政治姿态。司马攸为司马昭守丧时“居丧哀毁,几至灭性”。作为宗法上司马昭“侄子”的司马攸,他的这一表现其实是超出了正常的礼法规制,对他增加政治声望的颇有益处的。

司马攸被册封为齐王以后,曾长期待在洛阳,并未到齐国就藩。在居洛阳期间,他要求齐国文武官员的俸禄全部从齐国的租赋里支出,不用花朝廷的一分钱。当齐国遭遇干旱水灾时,他就下令减免齐国百姓的赋税,同时还会想办法赈济灾民。

攸虽未之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晋书·司马攸传》

司马攸的这些措施,有意笼络齐国人心,让他收获了齐国上下一致的称赞,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史称“攸在国仁化恰物,义利结于民心”。除了笼络百姓之心,司马攸还“妙辟名士、降身虚己”,为自己延揽人才,笼络名士之心。这些都让司马攸收获了有口皆碑的好评,他的名望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司马攸还有意树立在军中的良好形象,积累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当时司马攸以骠骑将军的身份,统领部分禁军。司马炎曾想剥夺司马攸的兵权,但司马攸的手下有几千将士不愿意离开司马攸,通过京兆尹表达了这层意思。司马炎获悉后,准许这些将士继续跟着司马攸。

时骠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还攸兵。-《晋书·司马攸传》

司马炎以皇帝的身份收回司马攸所领之军,但是司马攸的军队却表达了不同意见,而且闹起了不小的风波,迫使司马炎最终妥协了。由此可见,司马攸曾有意施加对军队的影响,而且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综合以上史料来看,在西晋初年,司马攸通过一系列政治动作,成功塑造了自己宗室贤王的形象,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故而《晋书》中那个谦退不伐、名望过人的司马攸,和历史真实的司马攸还是有出入的。这当然是和和唐太宗的意见态度和唐初的政治生态分不开的。

司马攸积极为自己争取名望和人心,拉抬自己的政治声势,司马炎当然不可能视而不见、坐视不管。司马炎作为嫡长子,而且大多数人都支持他。所以他在和司马攸斗争时,基本上都是主动进攻的那一方,数次主动对司马攸展开过进攻。

司马炎和司马攸的斗争

曹魏末期,自司马昭受封为晋公以后,世子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他。论人望和才干,司马炎和司马攸不相上下。尽管司马炎是嫡长子,这是个非常大的优势。但是正如司马昭所言,西晋的天下,本来就是司马师奠定的,理应由司马师的后人司马攸来继承大统。但我们应注意到,从司马师意外身故到司马昭受封晋公,这中间隔了八年。八年的时间,足够改变很多事情。司马昭逐渐取代司马师,成为司马家族的大家长,那么司马昭的嫡子,当然也有继承资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