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帛画用于丧葬中的确有些匪夷所思,那么帛画作为古代美术的一种,为何与墓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抓住两个核心:
①古代帛画自身具有什么功能
②帛画究竟怎么用于丧葬过程
以几幅著名的帛画为例,先了解一下基本情况:
第一件:
战国·《人物龙凤图》,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呈长方形,纵28cm,横20cm,湖南博物馆藏
这件帛画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中,画面中华服女子侧身而立双手合掌,被认为表现的正是墓主人,而在其上方则有一龙升腾一凤飞舞,一般认为是在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
第二件
战国·《人物御龙图》,又名《驭龙图》,呈长方形,纵37.5cm,横28cm,湖南博物馆藏
这件帛画,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画面中是一位高冠男子腰配长剑,精神抖擞地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呈舟形,尾部站一白鹭,龙头下侧有鲤鱼。不同于上一幅帛画以龙凤引导墓主人,这里的男子竟自己主导飞升过程!
第三件
西汉·《辛追T形帛画》,绢本设色纵205cm,上横92cm,下横47.7cm,湖南博物馆藏
1927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辛追墓中,画面内容极为丰富且深赋内涵,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古怪幽深的地下世界,祭祀宴飨的人间世界,与雄奇瑰丽的天上世界。所以其登上国家宝藏舞台绝对是实至名归,而后面的探讨也主要以它为主。
一、帛画形制、功能、内涵
其实不难发现,如果把T形帛画上端伸出的多余部分裁去,以上三副帛画都是类似的:长方(条)形,而T形帛画更是呈现非常奇特的“衣”形,因此经常被称为“非衣”!
那为什么不做成方正的,不是更好看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自然而然的会关注这些帛画的出土情境,因为这才是它们最初显现时的形态,或许正包含着其特殊形制的秘密!
第一件人物龙凤图 ,被发现时是覆盖在棺盖上,第二件人物御龙图同样如此,而第三件T形帛画被发现之时,也是画面朝下,覆盖在内棺盖板之上。
至此,我们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帛画用于覆棺!
也就是说,这种长方形的帛画形制会更加贴合棺盖的尺寸,那为何单单T形帛画显得特殊呢?
其实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注意到T形帛画在出土时顶部横裹一竹竿,上系丝带,而朝下的四个角梢各坠一条黑色丝麻布的穗状飘带。
所以这可能暗示着其另外一种功能:帛画用于张举!
特殊的形制适用于独特的功能,那么这三种帛画有没有共同的内涵可以概括?其实学界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
到底是引魂升天,还是招魂入墓?
引魂升天也就是说,通过引导物(龙、凤、龙舟等)指引墓主人灵魂升天,因为天路遥远且凶险,必须有神兽护佑才可顺利到达。
招魂入墓也就是说,人死后飘散的灵魂需要被召唤回来,进入墓地这个后人为之精心布置的“永恒乐土”中悄然安息,从而勿扰生人。
阳Sir以为,应该是先招魂入墓,然后再引魂升天!
二、先秦魂魄观、丧礼过程的帛画
生死大事,不可不知!而先秦时期的魂魄观念,典籍中透漏出来的是一种“魂魄二元论”的观点:
《礼记·郊特牲》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
《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比之谓魂。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所发扬于上为昭明”
也就是说,人死之后,其魄体埋入地阴为鬼,魂气轻扬于天为神,魂魄相合人则生、魂魄相散人则亡!
于是,这种“魂魄二元论”就形成了对于逝者的双重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