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山西省太原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太原”一词最早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名词,直到战国末期,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设置了太原郡,自此时开始成了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因设置太原郡时的治所在晋阳县,所以,后世也习惯上称太原为晋阳,其所辖范围包括了如今的太原市地区在内的一大片区域。太原郡自西汉开始,名称、地域、辖境等方面发生了多次沿革。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将太原郡及下辖的二十一县改设为韩国,同年废除韩国,又将韩国分置为太原、雁门二郡,晋阳县仍为太原郡的治所。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太原与雁门二郡又合并为代国,为太子刘恒的属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废代国,重置太原郡,治所仍为晋阳县。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十三刺史部,太原郡隶属于并州。由于并州的治所也在晋阳,所以,后世提及太原时,也会以晋阳或并州称之。
西汉时期的太原郡,境内下辖二十一县,分别为晋阳县、榆次县、兹氏县、界休县、邬县、祁县、盂县、葰人县、中都县、广武县、原平县、虑虎县、阳曲县、汾阳县、狼孟县、上艾县、阳邑县、大陵县、平陶县、京陵县、于离县等。新莽元年(公元9年),太原郡内二十一县中的十一个县进行了名称改革。其中,界休县更名为界美县, 于离县更名为于合县, 榆次县更名为大原亭县, 兹氏县改为兹同县,狼孟县更名为狼调县,平陶县更名为多穰县, 京陵县更名致城县,大陵县更名为大宁县, 祁县更名为示县,阳邑县更名为繁穰县, 广武县更名为信恒县。
至东汉时期,太原郡内在新莽时期改革的县名,重新恢复了西汉时的旧称。同时,太原郡的辖境有所缩减,原平、广武、葰人三县划归雁门郡,上艾县划归常山国,取消了汾阳县的县域。此时的太原郡境内下辖十六县。至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继位之后,在对州、郡、县进行调整重设时,太原郡的辖县再度发生变化,废除了虑虒县,兹氏、界休二县划归西河郡,改晋阳县为晋阳国。此时的太原郡下辖一国十二县。太原郡自西晋之后历经多次沿革,其辖境区域也逐渐变化为如今的太原市地区。但是,太原市的核心区域及名称没有再发生过较大的改变。
太原地区地处山西省的腹部,三面环山,汾河贯穿全境,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矿产及农业资源,既是古代北部地区抵御匈奴、鲜卑及胡人的首关要塞,又是北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及战略地位,自古便有“天下肩背”之称。
在汉末三国时期,太原市涌现出了十六位名人,而在这几人之中,有四位战功显赫的名将,其中,一人还是西晋集团的开国功臣。
如今的太原市,即是汉末三国时期太原郡治所晋阳县。该市中著名的王氏一族中,汉末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两位著名将领——王昶与王浑。王昶是曹魏集团中的重臣兼名将,早期从文,后期转职军界。王昶早期在朝廷任职期间,对朝廷的治国方略数有谏策,无论是曹氏还是司马氏,对他都非常器重和信任。
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王昶率部在江陵大败东吴名将施绩,取得了巨大战果,战后被晋升为征南大将军,自此转职军界,成为曹魏的名将。王昶自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开始,连续两年参与了平定毌丘俭、文钦、诸葛诞等人的叛乱,先后被晋升为骠骑将军、司空。王浑是王昶的长子,加入曹魏之初便受到了司马氏的器重,从杨烈将军直至迁升为司徒加录尚书事,是西晋的主要开国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