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抱病陪友上升山

2020-09-30 09:45:21 作者: 林则徐抱病陪

林则徐纪念馆内景。叶诚摄

□名人萍踪

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1850年),清乾隆五十年出生于福州,卒于道光三十年任上,享年65岁。他一生担任过许多钦命高官,曾到过云南、贵州、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新疆等地。为国为民奔波大江南北,鞠躬尽瘁,操劳一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辞官回故乡福州。在他逝世前几个月,即道光庚戌(1850年)夏天,冒着酷暑带病应乡人郭柏苍(1815-1890年,曾任内阁中书及主簿,钦赐一品封典)的邀请,陪同远道而来的李惺(1810-1864年)三人同游福州北郊升山,并留下临终前最后一次摩崖题刻:“道山庚戌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该摩崖题刻共21字(如下图),分三行,每行7字,高140厘米,宽53厘米,每字径大13厘米,刻工精深,十分醒目。由于鼓山、旗山、雪峰寺等地均无林则徐的题刻,所以升山上的这段摩崖石刻尤为珍贵。

升山寺建于升山上,位于福州北郊晋安区新店今东升村。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升山俗名“猫头山”。古时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那为什么林则徐晚年临终前几个月带病陪友上升山?原因大概有五个方面:

其一,林则徐在福州诸如鼓山、旗山、雪峰寺等都已去过,唯独这个升山还没去过,趁着晚年补遗憾。因为升山寺虽然没有鼓山名气那么大,建筑那么雄伟,但升山寺却始建于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比鼓山涌泉寺还早三百多年,当时的僧人多达一千多人,所以很有吸引力。

其二,升山有许多神奇传说。相传越王勾践时,一夜从浙江会稽山飞来岩石,时闻鼓声,所以后人便在此山建寺,故升山又名飞来山、飞升山。

其三,升山上从唐宋到元明,千百年来留下了大量名人的诗吟。最早的是唐代周朴诗:“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莫浪猜。气色虽然离禹穴,蜂峦犹自接天台。岩边古树泉冲落,顶山白云日照开。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岁卷溪埃。”宋代福州太守程师孟、明代的徐、谢肇淛名宦名士都留有诗吟,以及元代蒙古族人也先不花、奥鲁赤、赫德尔本初、伯额帖木儿等人登临升山的题刻。所以林则徐的题刻弥补了清代名臣的遗宝。

其四,升山寺的形胜独佳,风光优美,环境宁静,视野广阔。站在升山临岩寺门前,东望鼓山,西眺旗山,山下榕城北区历历在目。寺院前殿大门两边的对联十分生动:“左旗右鼓前五凤,东狮西象后葫芦”“天上楼台山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寺里还保存了一口长3米多的巨大石槽,边上镌刻有“宣和甲辰当寺僧师等化缘造”字样,已有870多年了。

更有山头云雾聚散,鸟鸣蝶飞,自然野趣,令人心旷神怡。寺里还建有客房,供游客投宿,人们可凭栏欣赏山水风光和榕城夜景。升山可谓是一处避暑寻幽的胜地。

其五,清乾隆年间(1736-1796年),有一富翁聂圣言,居住在升山下的升山村(今赤升村),在聂氏宗祠里,办私塾教村里子弟读书。相传聂圣言曾聘请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来村里任教,当时林则徐才十岁,便随父在升山就读,课余常结伴登山游玩。据《福建名胜词典》记载:林则徐当年登临山顶时,吟出了“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名句。后来林则徐中举衣锦还乡,曾到升山拜谢聂翁。至今村民仍常谈起林则徐拜祠堂的故事。

由此可见,林则徐与升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亲情加友情的双重关系。所以林则徐在故乡最后一次抱病陪友上升山,被视为千古传芳。

林则徐在升山的题刻。

(全文共14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