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宜慢,心宜善(深刻)

2020-09-30 15:09:25 作者: 言宜慢,心宜

南朝史学家沈约曾经说过:

千百年来,琅琊王氏子弟中政治、文化人才辈出。

数量之多,爵位之高,让其他豪门望族难以望其项背。

仅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中就有一品大员15人,皇后8人,数量是其他三大家族总和的两倍之多。

而这一切,皆起源于王家的始祖王吉。

始祖王吉

王吉出生于西汉的琅琊皋虞(今青岛市即墨区),后来因避战乱,举家迁徙到同属琅琊郡的临沂县(今临沂市)。

王氏族人因此自称琅琊王氏,以区别于太原王氏。

王吉极有才学。

当时的博士们只通一经,他五经皆通,是儒士中的大师。

王吉曾做过县令,后来因才能出众,被举荐到昌邑王刘贺手下担任中尉一职,负责京都安全。

他见刘贺贪玩好色、不问政事,便上疏劝谏,然而并没有被采纳。

几年后,年仅二十一岁、尚无子嗣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

身为侄儿的昌邑王刘贺便被征召入朝,立为太子,很快便继承大统。

但当了皇帝的刘贺依旧我行我素,丝毫不思悔改,王吉再次劝谏,仍不被采纳。

虽然王吉的建议始终没有得到刘贺的认可,但却受到朝中大臣的赞许。

所以,当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即位后,王吉官升博士谏大夫,专门为国家政事提意见。

在此过程中,王吉意识到:

言快常有难,心恶必有患。言慢,才能保平安,心善,方能致高远。

而这些话,恰恰是他曾告诫刘贺的。

他当年在给刘贺的《奏疏戒昌邑王》一文中,开头即写道“言宜慢,心宜善”。

然而刘贺从来没有做到这六个字,最后虽然继承了皇位,但仅仅27天就被废黜。

刘贺的快速覆灭,以及王吉自己多年的为官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这六个字的深意。

“言宜慢”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说话语速要慢,而是说不要急着先声夺人。

更进一步,就是不要争名夺利,而是要谨言慎行。

“心宜善”则强调,不管官位高低,都要善良,多为别人考虑。

王吉认为如果想家业永流传,这两点是必须要做到的,于是常常用这六个字告诫后代。

从此,王氏子孙把这六字真言铭记于心,发扬光大,终成大业。

奠基人王祥

岁月流转,转眼到了魏晋时期,王氏族人王祥出生了。

王祥早年间,以孝顺后母著称。

后来因为军政才能出众,屡次升迁,官至一品太尉。

这一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

司马昭素有称帝的野心,路人皆知。

王祥得知消息后,便和同为三公的何曾、荀顗二人私下商量,见了晋王该如何行礼。

何曾与荀顗认为,应该跪拜。

因为司马昭肯定要当皇上,何曾、荀顗和王祥都是大臣,自然应该行跪拜之礼。

王祥却说:

可以看出,王祥的这种想法,和先祖王吉的“言宜慢”是一致的。

但是何曾与荀顗认为这未免过于谨慎,所以见了司马昭之后,立刻行跪拜之礼。

然而王祥面对司马昭,却只是长揖,并不跪拜。

言语之间,尽是大臣之间的姿态,并无急于献媚的表示。

这一做法,却让司马昭对王祥刮目相看。

司马昭认为,王祥这样做,既表明了他不会和司马昭为敌,也说明他不会把司马昭的心思暴露出来。

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因此,司马昭以后对王祥非常敬重,他的后代司马炎,对王祥也是如此。

司马炎不断给王祥各种官爵和荣誉,虽然王祥极力推辞,却让王氏族人因此受益。

由此,琅琊王氏一跃成为豪门望族。

王祥死前把王吉的六字真言发展为“信、德、孝、悌、让”五个字,传给了子孙。

这五个字,也是对他一生的论断。

他孝顺父母,友爱弟兄,谨言慎行,奠定了王氏一族的豪门地位。

王氏子弟在他的带领下,牢记先祖教诲,先后登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