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说新儒家——心学

2020-09-12 09:44:24 作者: 冯友兰:说新

05

格 物

《大学》还讲了"八条目",是自我精神修养的八个步骤。头两步是"致知""格物"。照王守仁的说法,"致知"就是"致良知"。自我的修养,不过是遵从自己的良知而行罢了。

对于"格物"的解释,王守仁与程颐、朱熹都不相同。王守仁说:"格者,正也","物者,事也。"他以为,致良知不能用佛家沉思默虑的方法。致良知,必须通过处理普通事务的日常经验。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经确定,良知便直接知之。我们的良知知某物为是,我们就必须真诚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为非,我们就必须真诚地不做它。如此正事,就同时致良知。除了正事,别无"致良知"之法。《大学》为什么说"致知在格物",理由就在此。

"八条目"的下两步是"诚意""正心"。按王守仁的说法,诚意就是正事、致良知,皆以至诚行之。如果我们寻找借口,不遵从良知的指示,我们的意就不诚。这种不诚,与程颖、王守仁所说的"自私用智"是一回事。意诚则心正,正心也无非是诚意。

其余四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照王守仁的说法,修身同样是致良知。因为不致良知,怎么能修身呢?在修身之中。除了致良知,还有什么可做呢?致良知,就必须亲民;在亲民之中,除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什么可做呢?如此,八条目可以最终归结为一条目,就是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它不过是我们的心的内在光明,宇宙的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所以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全部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致良知。

再引用王守仁的一段话:"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06

用 敬

由此可见,王守仁的系统,是遵循周敦颐、程颢、陆九渊等人的系统的路线,但是表述得更有系统,更为精密。他将《大学》的纲目安排进他的系统中,安排得如此之好,既足以自信,又足以服人。

这个系统及其精神修养方法都是简易的、直接的,这些性质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最需要的是首先了解,每人各有本心,本心与宇宙合为一体。这个了解,陆九渊称之为"先立乎其大者",这句话是借用孟子的。陆九渊说:"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

之前已经指出,照新儒家的说法,修养须用敬,但是敬什么呢?照陆王学派所说,必须"先立乎其大者",然后以敬存之。陆王学派批评程朱学派没有"先立乎其大者",支离破碎地从格物出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敬,也不会在精神修养上有任何效果。陆王学派把这种做法比做烧火做饭,锅内无米。

可是,对于这一点,程朱学派可能这样回答:若不从格物做起,怎么能够先有所立呢,立什么呢?如果排除了格物,那么"先立乎其大者"只有一法,就是只靠顿悟。程朱学派认为,此法是禅,不是儒。

我们已经看到,程颖也说"学者须先识仁",仁与万物同体,识得此理,然后以诚敬存之。用不着另做别的事。只需要自己信得过自己,一往直前。陆九渊的口吻也很相似,他说:"激厉奋迅,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这样做的时候,即使是孔子的权威,也无须尊敬。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我们清楚地看出,在这方面,陆王学派是禅宗的继续。

◎本文摘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