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个名人说了句话,叫做“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他这话失之偏颇,不过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立场、政见的原因,历史上的很多人物确实被史书扭曲乃至于从忠臣变成了奸臣或者从奸臣变成了忠臣。
北宋时期,由于社会积弊严重,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宋朝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危机,一方面国库入不敷出,另一方面军队的战斗力大规模下降。这时候宋朝出现了一位商鞅式的人物——王安石。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危机,增强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但是中国自古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变法派历来受到保守派的打击。
加上后面上台的司马光是保守派,所以历史上留下了北宋亡于“王安石变法”之说,因为有了这条定论,所以很多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也就被史官们写成了不折不扣的“奸臣”。
今天文章的主角章惇,就是这么一位被后人误解了千年的“奸臣”,是中国古代最应该被平反的“奸臣”!
章惇出生于103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从小就特别聪明,才华出众。史书上记载他是“博学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负”,在肯定他的优点的同时,把“高傲自负”提出来,以为后面给他扣一顶“奸臣”的帽子做准备。
这个人也很有个性,说他“高傲自负”倒也不算错,公元1057年,他与族侄一起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已经考中了,但是由于他的名次在族侄之下,他觉得很丢人。于是他放弃这次考试的名次,回家读书,明年再考,然后一举考中一甲第五名,这下他才高高兴兴地去接受这个成绩。
章惇的仕途却并不是特别顺利,由于他性格直爽,说话直来直去,又才气过人,得罪了一些官场上的朋友,所以一开始他的官职一直不高,还时不时的被人到皇帝面前打他的“小报告”,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前途”了。不过“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章惇由于思维敏捷,敢于革除旧弊,被人推荐给了当时的变法派王安石。
王安石接见了章惇,与之交谈,相见恨晚。他没想到这个小自己十几岁的年轻人在政见上与自己如此的相似,最关键的是他往往还能够就变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让王安石大受启发。他将章惇安排进了集贤院,作为自己的智囊团。
章惇在王安石的带领下,一方面参与新法的制定,另一方面还随时让他出京城去各地寻访新法的实施情况,经略江南,这极大的培养和锻炼了章惇,他不仅仅完美的完成了王安石交给他的任务,还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对于政事的看法。
他曾经效仿桑弘羊“均输法”,建议朝廷采取“粮价低时,官府大量收购,以备时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往丰收地区就粮”的办法以解决军需,得到宋神宗的采纳。正是因为他在变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面虽然他的知己王安石被守旧派攻击下台,但他仍然在朝中官居要职,直到做上丞相。
当年守旧派司马光等人把王安石赶下台之后,按照他们保守派的思路,要把王安石变法后从西夏那里夺来的土地重新割让给西夏以防止西夏来进攻宋朝,章惇对此十分愤怒,他在朝堂上直接骂司马光是“村夫子、无能为”,当时是司马光他们当权,章惇这样的话肯定受到了守旧派一致的攻击,但是章惇毫不在乎。
等到章惇当了丞相之后,愤愤不平的章惇要求宋哲宗对已经死去的司马光掘坟,宋哲宗怕开了这个不好的头,会导致后来大臣之间报复不断,于是没有同意他。章惇倒也不在乎,开始把王安石在位期间的所有措施都恢复起来,并且把当时变法派的人能用的都启用起来。
他延续了王安石对外强硬的政策,整顿兵备,对当时的辽国针锋相对,导致辽国对宋朝非常不满,一度有南下中原与宋朝决一死战的意思,但是考虑到章惇执政期间,宋朝国力蒸蒸日上,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幅度上升,并没有真正的把战争威胁付诸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