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岁药王孙思邈,临终前告诫弟子:此药方要销毁,不可流传于世

2020-09-12 15:09:55 作者: 142岁药王

中医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其早在原始社会便已经出现了雏形。而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初具规模。随着汉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中医也与之传播到了各国。

由于古代并没有药物学和解剖学这种科学性的医理,中医的理论支持其实来源于古代的阴阳调和以及五行思想。而其中衍生出来的经络、气血还有各种养生之道,也无不依附于此。

而我国历史上向来不乏中医名家,他们发明的相关理论也让中医更加日趋完善壮大。而第一本中医典籍来自上古时期的黄帝,当年其写下一本《黄帝祝由科》,为中医理论的成型打开了大门。后人经过补充和整理后,便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顺带一提的是,《黄帝祝由科》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医学典籍。

后来抗下黄帝中医大旗的,还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他发明的“望闻问切”为中医提供了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传世的《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以及《难经》对黄帝内外经做了进一步补充。

这之后,便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和华佗了。华佗靠着发明一味麻沸散,成了中医外科手术的鼻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疗法使用者。张仲景则更加全面,他完善了中医里的辩证理论,其传世巨作《伤寒杂病论》,至今依然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医的核心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和张仲景相隔不久的另一位中医传人,号称药王的孙思邈。在张仲景留下来的医学著作中发现了一个颇为神秘的药方,这个药方让孙思邈一生耿耿于怀,以至于去世时都嘱咐徒弟,一定要销毁此方,万不能流落民间。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一张怎样玄乎的药方,能让孙思邈产生如此大的反应。

介绍这张药方前,我们先来看看孙思邈其人。公元541年,孙思邈出生于陕西铜川一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孙思邈身子骨便相当孱弱,用他自己的话说乃“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由于看病看得散尽家财,孙思邈便立志学医。

那会并没有什么专门的学医门路,鉴于中医缘起于阴阳调和,当时行医的大部分都是一些道士。后来,孙思邈见国事多端,便一头扎进了道门圣地终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同时,他也可以静下心来钻研中医之道。

也是在终南山这段期间,孙思邈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中医著作《千金方》,这本书已经非常接近如今的临床医学,故而被国外学者尊为“人类文明的至宝”。同时,孙思邈还是第一个提出要划分儿科和妇科之人,第一个采用复方治病之人。各种光环于一身的他,乃是唐朝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医。

既然是“药王”,孙思邈在中药方面的成就自然也就可圈可点。譬如,他首次将动物肝脏用来治疗眼病,为后世从肝脏里提取维生素A提供了思路。同时,孙思邈还是第一个将雄黄用于治疗疟疾的人。雄黄的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而英国人用同样是砷的砒霜制造了抗疟疾药时,已经是1000年以后了。

所以,张仲景当年究竟留下一味怎样的中药,竟让百年后的“药王”孙思邈如此惶恐呢?其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五石散”。

其实,五石散并不是什么致命的毒药,反倒还是一味治疗伤寒的良方。由于原料是石硫磺、紫石英、白石黄、石钟乳和赤石脂,故而得名五石散。这味药虽然治疗伤寒有奇效,但副作用也是相当明显。

孙思邈在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该药会导致人飘飘欲仙,极度兴奋,甚至是产生幻觉。并且,五石散还有很大的成瘾性,倘若长期服用,不但会让人性格躁郁,更会破坏人体机能,导致中毒身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