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了臣民的思想,便等于统治这个国家了。
儒家思想为什么被这么多人抨击?
孔子
社会发展历史不相适应
孔子周游列国游学,所到之地,皆受到了崇高的赞誉。在与弟子们日常的对话与行为中受到启发,继而编撰了《论语》,流芳百世。
自汉武帝刘彻继位以来便大力推行其道,以儒家思想作为兴邦治国的主要治理手段。后世王朝纷纷效仿,儒家学说因此在中国辉煌多年。
中国古代历朝皇帝使用儒家思想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根深蒂固,但是到了元朝之后,儒家思想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沦为边缘化。究竟是何缘由至此呢?
汉武帝
元朝皇帝征战之时,先平定塞北之地而后向中原地区进军,如此一来,元王朝更多接受的是被塞北之地风俗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等影响,本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儒家文化自然不如先前那般重要了。
再者元朝是由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因此本能地对中原人士便是诸多排斥,顺带着连儒家学说也不被信任。元朝建立之后,中原汉人的地位非常卑微,因此备受汉人推崇的儒家思想也因此受到压迫及排斥。
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而此时元朝皇帝此时迫切需要的是经济发展及建设,二者想法背道而驰。
忽必烈南下初定江山之后,百废待兴,一片凋零,而儒家改革的方法并未弥补国库的空虚及损耗。而后儒家逐渐沦落为与佛道之教一般边缘化的事物了。
儒家思想主张的理论于古代元朝社会来说,并未能达到国家的发展要求与利益,统治者对儒家文化心中有了芥蒂,因此受到抨击与批判便也不足为奇了。
忽必烈
“儒家思想”真的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中庸》有云:“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此所谓儒家“克己复礼”之道。儒家又言:“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人之初心本为善道,又主张“克己复礼”之道,二者岂不自相矛盾,妄言自身了吗?
严格的礼法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另一经典特征,看起来如此完美的理想主义却是建立在理想国的基础上的,与中国当时的封建社会主义相比,表面上看起来是完美的理想主义,实际上却很大程度限制着人的天性。
人性本善,又何苦限制强迫自身去实现这种“善”呢?
直到五四运动之际,近代青少年的思想觉悟空前盛大,对儒家学说的抨击达到鼎盛之至。
很多青年人皆认为儒家的思想统治与束缚了国人的思维,国人无法思考,社会得不到发展,这才是导致中国封建且落后的根本原因。
五四运动
极端主义,过犹不及
当“人人平等”的思想主义日益觉醒,儒家尊卑高下之“三纲五常”便显得有些过犹不及了。人生苦短,儒家众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端主义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百姓生来的血性。
沉默即酝酿着巨大的爆发,当理想主义觉醒的时候,对儒家的批判便黑白不分愈发猛烈。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奴隶社会末期,“恢复周礼”是孔子一生的使命与夙愿。
几十年的时光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各国君王对其虽以礼相待,然而儒家的治国主张却并未得到重用。
不得不说在那个朝代,儒家思想这一套治国理论在当时社会就是行不通的。
孟子
儒家思想之精华文化
虽说如此,然而儒家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亦是有其一定的精华与经典之处的。例如孔孟主张之“仁义”之说,不论是治国安邦,亦是做人之道,“仁义”精神自古以来便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从旁人角度去看待问题,由己及人,更能收获旁人的尊重及拥戴。
孟子将思想主张与政治相结合后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直至当代世人依然奉为金科玉律。
道德修养是政治领导的根本,唯有心怀天下,正义博爱之人,方能带领国家走上正道,是人性道德观念的本源之说。
诚者,天之道也。儒家文化德治思想逐步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当代政治思想的核心,由此可见,儒家文化之精髓对于当代社会而言亦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长远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