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坚持辞达而已,反对文过饰非?

2020-09-13 18:22:20 作者: 孔子为什么坚

摘要:孔子教我们如何说话和写作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言辞的重要性,《诗经·大雅·板》:“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毛传:“辑,和;洽,合;怿,说(悦);莫,定也。”这句诗的意思是言辞和顺,百姓就融洽和睦;言辞动听,百姓就安宁悦生。关于言辞的重要性,《诗经·大雅·抑》也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告诫人们言语不可不慎重。据《论语·子路》记载,鲁定公曾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固然言过其实,但言语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事关国家政事更应该用词严谨。《论语·宪问》:“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一份完善的命令出炉,竟然需要那么多人为之呕心沥血!先秦时期人们对言辞的重视,《说苑·善说》用一段话进行了归纳总结:“夫辞者,人之所以自通也。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内心的想法被称作“志”,有时也称作“意”。《庄子·外物》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人的语言能力有高有低,很多人有“言不尽意”的人生体验。《周易·系辞上》引孔子之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为此圣人不得不“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情和意都可以凭借言辞进行传达。曹植《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其中的“诚素”就是情愫。情意既可以借助言辞通达对方,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比如玉佩。但在人类掌握语言后,交流沟通主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情意就象灵魂一样,凭附在言辞之上,经人接听然后为人理解。或者可以这样说,言是车驾,情意就是车上的货物,从此地载到彼地。在生活中,语言是表情达意最便捷和最常用的方式。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辞达而已矣。”在孔子看来,说话最重要的是将内心的想法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在《周易·文言传》中,孔子提到了“修辞立其诚”,要求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意,对自己的言辞要切实负责。“修辞立其诚”要求说话者怀真诚之心,从心灵深处发声音,讲真话。孔子还说过“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的话,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为了精准地表情达意,有必要对“言”进行修饰,但“文以足言”,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意。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一简“文亡隐言”,意思是“文”不要起到遮蔽言辞的负面作用,强调的也是对“言”的修饰不能过分。《论语·季氏》记载孔子之言:“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以《诗》授徒,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孔子重视言辞,孔门四科中就有“言语”一科。但孔子反对巧言,认为“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声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在孔子看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修饰过甚会给人诚意不足的印象。在孔子的学生当中,宰予、子贡都善言辞,但孔子对他们都有严厉的批评。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论语》记载宰予的地方有两处,一见于《阳货》,宰予与孔子辩“三年之丧”,孔子称“予之不仁也”。一见于《公冶长》,宰予昼寝,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后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予言行不一,让孔子非常不满意。

孔子一方面重视“言”的作用,另一方面反对对“言”进行过分修饰。然而,现实却是“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如果既不能像祝鮀那样能言善辩,又没有宋国公子朝的美貌,就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了。容貌是天生的,言语则可以习得。春秋之后,善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说:“君子必辩。”(《荀子·非相》)辩必文其言,文其言则难免过其实,有伤“修辞立其诚”之初衷。尤其是那些纵横家们,他们继承了春秋时期“行人”相聘于诸侯的传统,熟悉纵横捭阖之术,凭借自己的口才,鼓吹“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史记·苏秦列传》)。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他们见风使舵,明辨利害得失,为诸侯争城、掠地、杀人、灭国,出奇谋,划妙策。他们或游说君王,或互相辩难,无不变本加厉,铺张夸饰,务必出奇制胜,决胜千里,形成的文字固然令人拍案叫绝,但也背离了“修辞立其诚”的原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