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会要》以及《宋史》对“交引”的记载,北宋政府在宋真宗时期,就出现了“还不上钱”的情况。
例如就货物的“茶”、“盐”而言,官办的园场每年只有固定这么多产量,而“交引”本身是北宋政府超前消费、预支消费的行为,当北宋政府欠的钱越多,加上利息之后,就会出现两大问题:
1、北宋政府因为所欠“货物”生产周期过长,导致政府的信用开始出现极大问题,甚至变成商会黑户。
2、偿还债务占据了官营“茶盐”等货物的输出类型,极大伤害了北宋政府在市场中对商品、财富的控制能力。
而这其中,对于商业社会而言,最严重的则是第一种问题,也就是北宋政府的“交引”价值开始贬值,为了弥补这种弊端,北宋政府又不得不加高“利息”发行交引,这形成了一种后遗症巨大的恶性循环。
在宋仁宗早期,交引的利息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三十的溢价程度,往往商人以一万两银子价值的货物入中给地方军队,那么北宋政府则实际上需要支付一万三千两银子价值的货物或者钱财。
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化,北宋政府的未来“支付潜力”越来越小,很长一段时间的生产力被捆绑。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间拥有交引的商人开始积聚起来,他们以当时的金融中心汴京城为据点,开启了宋代“债券买卖中心”的历程。
是的,债券买卖成为一种风尚。打破社会商人控制,金融改革刻不容缓
在《宋会要》中就曾有描述汴京城当时的“债券交易”场所:“辇下坐贾遂蓄交引以射利,谓之交引铺”。
这里表明了,汴京城有财富实力强大的商人开始“收购”交引,成为北宋政府“国债”的头号大债主,而这些商人以“金银”、“布帛”等实力雄厚的商人为主。大商人或者商会、商帮收拢大量交引,这意味着北宋政府官营的货物被他们聚集在手上,而这些商人则可以坐地起价,控制市场中的货物量从而抬高物价。
这个时候北宋政府才意识到滥发的“交引”造成了实质性的社会问题。
汴京城中,收购交引的店铺不下百家,许多拥有着交引的商人为了快速套现,因此出售交引,这逐渐形成了可视化的对抗,是一场政府和商人之间的对抗。
也是在北宋中后期,面对中前期爆发式“欠钱”的交引泛滥,北宋政府开始做出了改革,具体方法主要有三:
一、设置官营“交引铺”:自主回收债务
交引危机爆发,开始减少甚至暂停交引的签订是必然,那么除了控制源头以外,北宋政府也和私营的“交引铺”一样,开始回收交引。
宋仁宗嘉祐年间,官营“交引铺”也在汴京开张,与私营“交引铺”形成竞争,而在宋神宗熙宁十年时,神宗“借支钱三十万缗,于京师置场买卖盐钞”,这里所说的“盐钞”,便是关于“盐”的交引。
所以在宋仁宗到宋神宗时期,北宋政府开始走上了“收拾烂摊子”的“还债之路”。
二、市易法:铁血宰相王安石打破商人钳制市场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中有一项“市易法”,此法的起因便是因为大商人进行联合垄断,导致市场命脉被他们掌握。而市易法则是设立“市易司”,这相当于“中央商务部门”,主要职责便是收购市场上的货物,扶持小商人进行“平价”出售,由此打破大商人的垄断,让大商人手中的交引不再奇货可居,恢复市场公平性。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就有记载,当时“旧钞因失买而贱,商人已私其利”,旧交引因为没有“流动性”而导致贬值,这说明了市易法在很大程度打击了交引的超高价值,致使“交引热”开始降温,市场逐步恢复理智。
三、宏观手段:实行政治干预“交引”炒作,市场降温
因为交引在流通市场的本质是炒作“朝廷债务”,而朝廷作为全天下最富有的“主体”,必然受到民间商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