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发点:
近日关于我国网贷行业的“调控”正式令网贷行业走入高度规范的管理中。从数千家网贷机构到如今仅剩29家正规授权的网贷公司,这次金融瘦身,意味着一次巨大的进步。
这看似贷款渠道减少、门槛增高的改革背后,究竟好在哪里?
其实对泛滥成灾的“赖账”现象进行救火,对金融市场进行规范和降温,本身就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自愈。据数据统计,目前网贷机构尚有约8000亿的债务还未追回,这对于商业以及借贷者本身的信用建立而言,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因此,金融市场的冷静,更是一种必要,一种规则的进步。
而早在一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宋朝,竟也有着高度相似的“金融借贷市场”的冷静规范化,因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所孕育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但也出现问题。金融过热,信用贬值成为市场隐患,于是一场由北宋政府主导的金融调整正式开启,而以史为镜,论述古今,从中可见我国人民对金融智慧的传承性。一个欲望的开端:统一战争背后,北宋政府寻求“便利”
如果现代沉迷网贷的对象是一些年轻群体的话,那么早在北宋时,最早沉迷于“北宋网贷”的则是北宋政府。
虽然宋代没有“网贷”的称呼,也没有互联网渠道,可在借贷的本质上,金融逻辑上都相差无几,虽然能解一时之急,但是过低的门槛会导致金融过热,因此产生“以债累债”的沉迷恶性循环,当年初次触碰金融的北宋政府,也犯下“年少错误”。
一切都需先从“北宋网贷”的形式:交引,开始说起。
“交引”,这是一样比交子更早存在的“流通性契约”。
对于交引,通俗地讲个例子:汴京城的李五向赵四借了一百两银子,双方写下“欠条”,但这个欠条并没有规定唯有赵四可以兑换欠款,因此这张欠条便可以“流通”。如果赵四在急用钱,而李五又还没到还款期限的时候,赵四是可以“出卖”欠条以此变现,而购买者则从差价中获利,这便是北宋交引。
了解金融的相信已经发现,宋代的“不记名债券”其实要比纸币更早出现。
“交引”最早被北宋政府大规模使用,起源于“北宋统一战争”。公元960年,北宋立国,但南方中原实则割据政权极多,社会商人和这个新生的政权尚且疏远,所以宋太祖、太宗为了高度协调战争,于是推出了“入中制度”。
“入中”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政府买货,异地、延期支付商人货物或者金钱”。
北宋政府因为早期时候“战争物资”匮乏,分配的周期太长,于是北宋政府便利用手中垄断的“茶”、“盐”来作为和商人交换的商品,这里便会开出一张“交引”,商人获得交引后,就可以就近输送物资给军队。
在《宋史》中,就曾有如此描述:“雍熙后用兵,切于馈响,多令商人入刍粮塞下,......授以要券,谓之交引。至京师给以缗钱,又移交江淮荆湖给与茶及颗、末盐”。
这意味着,在雍熙北伐时,入中制度已经有了一套很完善的“借贷”色彩在其中了。
其中两个特点:
一、军队所在地商人优先给予所需物资,而后利用交引到京师兑换“金钱”或者到“官办盐、茶场”兑换货物,这个过程北宋政府需要给予利息。
二、开始大面积使用,而且北宋政府还有“优为其直,取市价而厚增之”的政策,这意味着北宋政府鼓励给予“高利息”给商人,允许“交引”成为一个行业,其背后只为了给予北宋政府更高的机动性。
对于战争来说,北宋政府此举不仅没有不妥,而且也非常恰当,有效缓解各方面的资源压力。但在战争期间,北宋政府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并未考虑“偿还能力”,而不断超发交引,导致债筑高台,其中最可怕的,还是利息。“还不起债”的北宋政府:一个走向“黑户”之路的“网贷青年”
和如今大多数喜欢“撸网贷”的年轻人一样:“消费一时爽,还钱没得谈”,北宋政府在大量“欠钱欠货”,大量印发交引之后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