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府之后用袁应泰替换了熊廷弼的职位,但在袁应泰到任之后不久,后金便一举攻取了辽阳,沈阳等重镇。这样的结果让朝中的东林党官员十分震惊,为了稳定局势,他们不得不重新起用熊廷弼,并许诺给予其更大的权力。熊廷弼与王化贞的矛盾
不过这些官员的许诺终究还是不能轻信,在熊廷弼最后一次出任辽东的时候,明朝政府还派出了王化贞与其搭档。虽然名义上两人的权力应该相仿,但是以为首的朝中高官明显更青睐采取进取态度的王化贞,当时王化贞认为自己能够在短期内依靠蒙古盟友的力量收复失地,这让明朝政府信心倍增。王化贞的想法在《明史》中是这样记述的:是时,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谓我一渡河,河东人必内应,且腾书,言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
王化贞画像
不过王化贞的这种自信其实是出于对于蒙古人和辽东军力的盲目自信,其对于战局的真实态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熊廷弼多次上疏希望朝廷能够节制王化贞的军事行动,这让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
由于王化贞更加受到张鹤鸣等高官的信任,因此熊廷弼在当时能够真正控制的军队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其也没有办法阻止王化贞的进攻决定。不过当时王化贞的心腹孙得功其实已经投靠了后金政权,其在王化贞出征之前就发动了叛变,并一举夺取了重兵把守的广宁等军镇。这样的变故让熊廷弼营救不及,只能带领百姓和残军退守山海关,将关外的土地拱手送给后金,这也让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战事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明朝与后金的广宁之战
熊廷弼作为明朝末年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其对于辽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有着很深的了解,而且深谙治军的方式方法,是明朝在萨尔浒之战后多次击退后金的功臣,并收到了万历皇帝的嘉奖。
但是熊廷弼楚党的背景让他在政治工作中处处受制,其根据形势制定的防守计划在东林党官员看来却是一种不臣的做法,这些身居皇城的文人们还在做着明军收复失地的美梦,却全然不顾辽东守军军饷吃紧的现状。
而在袁应泰失利之后,他们依然没有改变想法,只认为是袁应泰能力不足,他们还相信新到任的王化贞能够一举收复失地。并且出于制衡熊廷弼的考量,他们也没有采纳其意见,并限制了其军事权力,这让辽东地区的大权落入了对于当地环境并不熟悉的王化贞手中,这也是之后广宁惨败的根本原因。有熊廷弼这样的良将却不能信任,对于想当然的胜利执着万分的明朝政府官员,最终为自己的盲目自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参考文献:
【1】《明史·熊廷弼王化贞传》
【2】《洪业:清朝开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