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才能出众的熊廷弼,为何没能守住辽东一线?

2020-09-10 05:25:25 作者: 明朝末年才能

在明朝末期,随着朝内政治以及财政收入等多种问题的涌现,曾经兴盛一时的明王朝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危机,其中东北地区后金政权的崛起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之一,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女真各部族逐渐统一,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努尔哈赤画像

而明朝政府对于辽东地区的事务却缺乏良好的管理,给了后金政权发展的机会。在后金势力逐渐坐大之后,他们才想着加强边防,希望能够重新夺回辽东地区的控制权,而在这个过程中,名臣熊廷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朝名将熊廷弼雕像

其不但重新整治了战斗力大幅下滑的辽东军队,还在辽河沿岸布置起了十分完善的防御体系,在萨尔浒之战后,成功地击退了努尔哈赤的进军步伐。但是当时明朝黑暗的政治对熊廷弼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给后金之后夺取沈阳,辽阳等军事重镇提供了极佳的机会。明朝末年东北地区的糟糕情况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

在明朝初建的时候,由于蒙古的后元依然有着不俗的战斗力,因此朱元璋和朱棣等皇帝都十分重视明朝北方的边防工作。他们设立的卫所制度让辽东地区的大量百姓成为了专门的军户,以此来保证边防军力的充足。

但是随着明朝中后期经济问题的出现,让边防将士的军饷出现了短缺的情况,再加上明朝糟糕的吏治,让卫所的军官掌握了过大的权力,对士兵们进行了残酷的剥削,这都让明朝政府对于东北地区士兵的控制力出现了下降。

明代辽东卫所的分布

与此同时,长期生活在辽东地区的将官们也形成了自己的利益网络,其和当地的后金,蒙古贵族之间都有一定的往来。相比于为明朝尽忠,不少北地将官更加注重保全自己的利益,这也为之后明朝将领的频繁反叛埋下了伏笔。

而且当时东北地区的百姓大多处于多民族混居状态,有不少汉人甚至主动前往后金政府所辖的区域生活,以避免明政府的苛捐杂税。这让后金的奸细可以很轻松地进入辽东防线之内,这对于明朝的防守也存在不小的隐患。

最重要的是,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内地出现了大量的内乱,这让明政府很难继续给辽东地区输送足够的军饷以及补给,这让辽东士兵的兵器和装备变得破烂不堪。而与此同时,统一了女真各部的努尔哈赤开始起用汉族和朝鲜工匠,在后金地区大量生产制作精良的兵器铠甲,这让后金军队的战斗力明显高于明朝守军。

后金领袖努尔哈赤

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熊廷弼做出了稳固防守的战略安排,并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极佳的效果。但是这样一个明智的决定,却因为当时明朝政府内部激烈的党争被批评,这也是熊廷弼多次失势和明朝失守辽东的根本原因。东林党官员对于熊廷弼的猛烈抨击

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内部的官员便开始了十分激烈的党争,无论是早期的东林党与楚党的争执不下还是后期清流与阉党的势不两立都给明朝政治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东林党人雕塑

在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本来已经稳定了辽东的边防局势,但是其采取的防守策略在当时的清流们看来却是不能接受的。由于清流们在朝中大谈儒家传统仁义道德,对于中华帝国的自信让他们对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十分不满。再加上熊廷弼本身为楚党人士,这就让东林党官员对熊廷弼的攻击变得更加严苛,他们纷纷弹劾熊廷弼不思进取,心怀鬼胎,并力主将其从前线撤换下来。虽然熊廷弼本人多次上疏力陈自己采取防守策略的原因,但是明朝政府却并不采信,因此熊廷弼只得辞去官职。此事在《明史·熊廷弼传》中有如下记载: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