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朴实无华的陶器 出自广州规模最大的先秦墓地

2020-09-15 07:37:32 作者: 这批朴实无华

增城浮扶岭遗址出土的夔形纹陶器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文/卜松竹 图/王维宣)南汉二陵博物馆内,收藏着一批相貌朴实的陶瓮、陶罐、陶豆、陶壶。看似不起眼的它们,却出自广州考古史上的一次震撼性发现——增城浮扶岭考古。

增城区增江街白湖村,地处增江中游的小山岗之上。2009-2010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增(城)-从(化)高速公路建设,对这里的浮扶岭古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约1年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约15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元明时期的墓葬525座,明代砖瓦窑址1座,出土珍贵文物2000余件(套)。浮扶岭墓地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时期一处大型的罕见的重要墓地,年代跨度长,墓葬数量多,分布密集,内涵丰富,是广州地区迄今发掘面积最大的先秦墓地,也是继博罗横岭山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浮扶岭由东西一大一小两丘陵相连组成,平面形状大致呈“凹”字形,海拔最高33.5米,四周都是平地农田。广州考古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强禄介绍,从地表调查采集遗物以及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南越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于浮扶岭南半大部,东北部则发现有石构唐宋墓葬,整个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山坳脊部和南坡、东南坡为遗址文化层堆积最为丰富、墓葬埋藏最为密集的区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以墓葬随葬品为主,质地有陶、原始瓷、石、玉和青铜器等。墓葬数量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中期居多,夔纹(双“F”纹)陶、原始瓷豆为其特点;其次是战国晚期到南越国时期,“米”字纹和方格纹陶是其典型特征;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商周之际的墓葬数量较少,以夹砂陶豆和曲折纹圈足罐为代表。

2010年8月底,南坡坡脚地势非常低的T0228探方清理出一座底铺河卵石的带墓道竖穴木椁墓,编号M511。虽因埋藏浅,被晚期建筑和农田整改破坏严重,但墓底结构保存基本完整,石子面椁板痕清晰可见。墓圹长10米,宽6米,墓道残长约5米,墓口到墓底最深仅0.8米。该墓葬是目前所见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铺石子木椁墓。墓室仅残存随葬器物24件,其中玉器2件(套),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22件。由龙虎形牌饰和蓝色玻璃管组成的配饰与南越王墓同类器造型相似,年代偏早。考古专家推测,墓主人下葬年代在秦至南越国早期,身份属于级别甚高的贵族官吏,或南越族一位首领。墓底铺石子属战国至西汉南方越人埋藏习俗,但棺椁制度和墓内随葬品体现出汉人风格,体现出该阶段“汉越杂处”的时代背景。

据时任广州市考古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强禄的介绍,浮扶岭墓地作为专门的墓葬埋藏区延续时间近4000年,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晚到近现代,西周至春秋阶段是其高峰期。广州境内之前还没有发现规模如此之大、数量如此之多、延续时间如此之长的古墓地,埋藏墓葬的原有数量推测近千座。浮扶岭东坡及东南坡的保留区域面积约36000平方米,从现考古发掘区墓葬分布的密度、地表勘查及局部勘探的情况来看,地下埋藏的墓葬数量仍应有三四百座之巨,因为高速路路基没有覆盖触及,暂时不再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