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就了多少的名人轶事,又有多少故事历久弥香,而更有甚者竟流传出了一段佳话,让后世警醒,供后人学习。而悠悠历史承载着多少人的梦与恨。如果当时……,而今……。如若没有……,现在……。悔不当初等!这些都是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名人发出的感慨和嗟叹。然而,世事难料,时代变迁中哪有那么多的''如果''与''如若''。亘古不变的便是珍视当下,不蹉跎岁月的恒心与定力了。而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打着追名逐利旗号的历史的弄潮儿张仪。
1、战国史记载,张仪乃追名逐利之徒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是鬼谷子的弟子之一,鬼谷子一生纵横之道传于两人,而这两人在师门时,是师兄弟,出师门后,便为政治对手,而张仪此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一条多变玲珑舌,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巧舌如簧,这些都可以用来评价张仪。一张金口翻云覆雨,退百万雄师,破五国合纵。大有蜉蝣撼树之势,张仪此人入秦国后,于乱世中,步步为营,为秦国的休养生息夺得了重要时机,让秦国在战国时期,获得了难难能可贵的养精蓄锐,强化自我的宝贵的20多年时间。然而,可能有人会好奇,张仪明明是魏国人,为什么要为秦国效力。帮助秦国变得强大呢?是啊,为什么呢?
张仪本是魏国人,且是魏国贵族之后,相信如此人才,任哪国的统治者都不会任其流失在外,对于本国来说,必然是不小的损失,但是当时的魏王,并没有识珠之慧眼,张仪在魏国并没有得到看中。究其原因,就是张仪此人,对自己的定位有差,少年张仪,年少轻狂,一张巧嘴说遍天下,而当他向魏王陈述了自己的治国处世之道时,并未获得魏王的认可,多次进谏终不得果,但多次的接触中,魏王认定张仪此人为追名逐利之徒,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七国纷争不断,百家争鸣不息,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的时候,任何一种治国策略都值得斟酌,而最终的选择,除了选择和自己治国之道相重合的,更重人品。张仪的一句追名逐利之徒便让自己败光了人品。
在魏国某不到出路的张仪,来到了赵国,投奔名士苏秦,当时的苏秦,在赵国已经身处要位,张仪想要让苏秦引荐赵王,但是当时的张仪,已经混的穷困潦倒,衣着脏乱不堪,毫无仪容可言,苏秦看到了这样的张仪,从魏国的贵族,鬼谷子的弟子,竟然混成现在这副模样,于是对其很是轻慢,甚至爱理不理,张仪感受到了苏秦的疏离和慢待,并未有何怨言,而是爽快的离开了赵国,前往秦国,张仪前往秦国的过程中受了苏秦暗中资助。\
2、张仪入秦国,谋出路,抒抱负,展宏图。
张仪来到秦国后,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此时的秦国国力在七国中已经不可小嘘。初入秦国的张仪,因为颠沛流离,多日奔波,已经身无分文,在秦国生活已经成为当时的第一难题了,更别提见到秦王阐述自己的治国之道了。而因缘巧合之下,张仪碰到了秦国的一个客栈的女老板,收留张仪,给他提供饮食居住之所,才让张仪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机会。后张仪在三次面见秦王,终于通过了秦王的一次次的考验,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治国之策得到了秦王的认可。
秦王在经过三次与张仪论道之后,确定了张仪是自己一直想要寻求的人才,既招张仪入朝,拜为丞相,自此,张翼德政治抱负才开始施展,张仪师从鬼谷子,崇尚连横之道,而好巧不巧,当时公孙衍也在秦国任职,并很得亲王赏识。然多次对敌之策值皆有出入,其师兄遵循合纵之法,既联合强国,去吞并逐个吞并其他各国。而张仪的连横便是联合周边其他小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休养生息,强大自身的过程中,看其他几个大国相斗。合纵连横策略中,秦王明显更侧重于连横之术。公孙衍离开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