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说法:三国演义里,其他谋士都是智障,诸葛亮轻轻松松吊打他们。在三国志里,其他谋士都足智多谋,诸葛亮小心翼翼地吊打他们。
小时候我曾经一度以为诸葛亮被夸大了,后来长大了,了解多了,我就自闭了,怎么真的有这样的完人么?治国,御人,军略,奇谋,道德,样样95分以上,诸葛武侯真的怎么夸都不过分。
司马家,从司马懿起,就是诸葛亮的脑残粉,很多代之后都一直推崇着诸葛亮。
后来就有很多编剧把诸葛亮和司马懿设定为身处不同阵营里的知音,知己。
但是看了点史料就会发现,不对了,司马懿崇拜诸葛亮是真的,诸葛亮佩服司马懿难说。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太平御览》引《语林》: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
这几段是司马懿的角度,一看就是很钦佩诸葛亮的语气。
《汉晋春秋》: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通典》:宣王使二千余人,就军营东南角,大声称万岁。亮使问之,答曰:“吴朝有使至,请降。”亮谓曰:“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
《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这几段是诸葛亮的角度,意思就是,垃圾司马懿,就是打不过我,装什么装,有本事正面干一场,分分钟吊打你。
看到这我就觉得特别逗,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基本上是个道德才略的完人了,唯一稍有欠缺的地方,可能就是特别爱装逼。
你应该知道吧,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执掌一只羽扇在战场里纵横,怎么看都是帅到爆吧。于是,可怜的司马懿就被诸葛亮疯狂地嘲讽了。
其实在遇上诸葛亮之前,司马懿的事业顺风顺水,基本没遇上太大挫折,他也一直自信心满满,干完东吴后,就马不停蹄地去了西线干蜀国。
然而司马懿还没到,伐蜀的计划就告吹了。原因是,雨天路滑,魏国军队发生了大规模非战斗减员,西线战区最高指挥官曹真,直接郁闷而死了。
你说这倒霉的。所以说心态好才是真的好,不说曹真,郭嘉,周瑜,庞统,谁不是一时英才,结果都输在了自己的心态上。
要不就是自负,要不就是抑郁,心理问题可比身体问题更难解决,尤其是聪明人在压力大的时候,这种情况在现在也是屡见不鲜。
熬死了曹真,司马懿终于成为了西线军区最高统帅。
52岁的司马懿奉命阻击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他只是瞅了诸葛亮的统军,就敲定了坚守为主,骚扰为辅,绝不主动出击的打法。
一开始还好,但是很快,嘲讽的声音就开始甚嚣尘上。
“我们魏国是大国,还怕蜀国小小弹丸之地?”
“将军装孙子,士兵全软蛋。”
而且带头抗议坚守策略的曹操时代的五子良将张郃,在军中的威望奇高。
司马懿心里冷笑,打个屁呀,诸葛亮把蜀军统领得滴水不漏如臂指使,战斗力简直可怕。
虽然司马懿自己也有信心,再过几年也能把魏军训练好,但是现在肯定打不了。
一开始司马懿还能压制请战的声音,后来他也受不了,心想,干一场试试。
司马懿终于当了一回纯爷们,结果是被诸葛武侯教育了一下怎么做人,怎么打仗。
这是诸葛亮北伐收获最大的一次,直到最后蜀军粮尽不得不退军。鹰派的张郃,一看,好机会,趁着敌人撤退进攻是兵法上说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