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3年,完璧归赵
公元前280年,秦国三路伐楚,夺楚之上庸,汉北,黔中等地,并围攻楚之国都郢
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秦国攻入郢都,楚国被迫迁都陈
通过上面这段总结不难发现,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其实力已经达到连秦国都要忌惮的地步,所以,渑池会盟之前,秦国的对外战争目标一直都是韩魏齐楚四国,而对于赵国,秦国还是以交好为主。
以上便是秦赵渑池会盟前,赵国的一般形势。
至于秦国结盟前的形势,通过上面的秦国对外战争总结其实也能窥知一二,即秦国自开启对外扩张战争后,其前中期的主要目标是韩魏齐楚四国,那么秦国当年又是如何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呢?
秦昭襄王剧照
结盟前的秦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大增,秦惠文王时代,秦国北灭义渠,南并巴蜀,秦国扩地千里,实力跃居众诸侯国之上,及至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开始执行对外扩张之方略,而制定此方略者,为秦相魏冉。
公元前304年,魏冉主政秦国并为秦国制定东出之策,即北攻赵,中攻韩魏,南攻楚。
其中由于赵国正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且秦赵之间有黄河与云中山,吕梁山,太岳山等晋北山地之阻碍,用兵最为艰难,在韩魏尚有些许实力伺机伐秦的情况下,魏冉决定先出兵中路与南路,待削弱韩魏楚三国之实力后再与赵国一较高下。
那么秦国这么做难道就不怕赵国趁秦国东出之际攻秦吗?毕竟赵武灵王也是伐秦的积极倡导者。
其实这个问题,魏冉并不担心,首先当时赵国还没有能单独伐秦的能力,其次当时的赵国正用兵中山国与北方林胡、娄烦等外族,根本无暇南顾。魏冉鉴于赵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断定秦国若出兵韩魏,赵国必不会发兵来救,而事实也证明了,魏冉的判断是正确的。
秦相魏冉剧照
此后,秦国以外交和用兵相结合的手段,接连削弱了韩魏楚三国实力,这也展现出了秦国远超其他诸侯国的战略眼光,如今看来,依旧佩服之至,这里总结了魏冉主政后秦国具体实施的对外扩张战略,从中也能体会到秦国为何会与赵国结盟,具体分四步:
第一步,先取和楚国而后攻韩魏。公元前304年,秦昭襄王与楚怀王会盟于黄棘,归还秦惠文王时期被秦国夺走的原楚国上庸地区。而后秦国发兵攻韩魏,夺取魏国蒲坂、阳晋、封陵,韩国武遂等地,而楚国由于与秦国交好,背离之前的合纵盟约,导致第二年韩魏齐三国联军伐楚,楚国不敌求援秦国,秦国出兵救楚,三国联军退兵。这样一来,楚国便与韩魏齐三国结怨,而这也是秦国最想看到的结果,乃是秦国的离间之计。
第二步,在楚国与韩魏齐三国结怨后,秦国立即转而交好韩魏,与韩魏会盟于临晋,并归还前一年夺取的魏、韩旧地,而后发兵攻楚,并诱执楚怀王。最终秦国出武关攻楚,斩杀楚军五万,夺取楚国十六城。
第三步,伐楚之后,秦国再伐韩魏。公元前293年,秦国以白起为将,出兵伐韩魏,于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韩魏精锐尽失去,自此再无力对抗秦国,韩魏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于秦国,秦国势力遂正式深入中原腹地。
第四步,韩魏衰败后,秦国再伐楚国。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齐国几乎败亡,此时楚国已成孤立之势,秦国有鉴于此,于公元前280年兵分三路南下伐楚,秦国此举誓要彻底削弱楚国,消除楚国之威胁,公元前279年,秦军攻入楚国国都郢,楚国被迫迁都陈。
秦昭襄王雕像
秦国通过一些列的伐交手段从而达到离间山东各国,最终给予各个击破的战略目的,其手段之高明,实为当时各国所无法睥睨,而从秦国攻伐各国的时间段也不难看出,秦国对于赵国的示好也是其整个战略的重要一部分。
公元前280年,秦国开始伐楚,第二年破楚,而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渑池会盟则发生在公元前279年,秦国破楚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