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为何说秦赵两国之间的博弈是秦国完胜

2020-09-15 14:08:03 作者: 从完璧归赵到

也就是说,在魏冉当初制定秦国扩张之略时定下了最后伐赵的基调后,秦国一直都是按照这个大略方针持续展开的,待到赵武灵王改革成功,赵国实力大增后,秦国更加不可能转而攻赵了。及至秦昭襄王决定伐楚之时,赵国已经占据榆中,此时赵国若举全国之力南下攻秦,秦国将腹背受敌,基于此,秦昭襄王便决定向赵国抛出橄榄枝,而“以十五城换和氏璧”也只是敲开赵国外交大门的一个由头而已。

至于是否真的会拿十五城换一块玉,想必秦国已经有了答案,因为“完璧归赵”的最终结果是,和氏璧还是在赵国手中,十五座城也依旧在秦国手中。秦王不仅没有归罪蔺相如,还按照正常的礼节招待了蔺相如,若说秦王心中没有怨恨,那肯定是假的,但秦国此时需要交好赵国,以此来换取伐楚先机,而蔺相如纵然忠勇,到头来也成了秦国手中的一颗棋子,一颗助秦实现外交战略的棋子。

而在面对秦国的示好后,赵国一时也没了主意,究竟接下来该如何处理与秦国的关系,成了摆在赵国人面前最纠结的问题,然而很快他们就不需要纠结了。

战神白起剧照

秦国在向赵国示好后,又随即派白起由云中攻赵,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攻赵只是一个试探性的进攻,最终两国并没有爆发大规模交战,然而此次攻赵,秦国依旧取得数次胜利,夺取了赵国几座城池,如今看来,秦国此举实为向赵国示好后的一次示威。

历代以来,只有做到了恩威并施,才能迫使一个人或者一个国真正的对自己俯首帖耳,秦国此时并不需要赵国对自己俯首帖耳,赵国此时也不可能对秦国真正的俯首帖耳,但秦国只需要让赵国意识到与秦国会盟交好的必要性便是成功了,很显然在这方面,秦国依旧获胜了。

秦国攻赵后再次向赵国抛出了橄榄枝,赵国便不再纠结而予以肯定的回应,于是两国国君会盟于渑池。

渑池会盟后,秦国再无任何顾虑,于是空国而出,围攻楚之郢都。

郢都被破后,楚国东迁,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破郢之后,随即挥师南上,攻魏国国都大梁。

从地形上来看,大梁无险可守,乃中原四战之地,当秦军破楚围魏后,赵国便已经意识到与秦国会盟的恶果开始显现了,但纵然如此,赵国依旧执行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即趁秦国攻魏之时,令廉颇攻取赵魏边境之魏地。赵国认为魏国亡国就在眼前,也意识到魏国一旦败亡,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赵国,所以趁机攻取魏地,扩大赵国土地才是保全赵国的上策。

楚春申君黄歇剧照

可惜赵国此时竟然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就在赵国随同秦国伐魏之时,韩、齐两国接连出兵救援魏国,但均为秦国所败。直到公元前273年,赵国才意识到救魏的重要性,于是赵国与秦国绝交,转而发兵救援魏国,然而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于华阳之战大败魏赵联军,斩敌十三万,赵国的补救措施失败了,魏国被迫割让南阳乞和。

秦国接连击败楚、韩、魏、齐四国,其势力已经深入中原中心地带,尤其是华阳之战后秦军之威中原各国更是无人可挡,虽然楚国时有复苏之像,但实属回光返照,当时唯一能对秦国造成威胁的便是赵国了,随着四国接连败给秦国,赵国便成了秦国下一个打击的目标。

公元前272年,楚国春申君出使秦国,秦楚两国握手言和。公元前270年,秦国决定伐赵,由此开启秦赵两国十数年之战,最终赵国兵败长平,自此也避免不了灭国的命运。

而观于赵国兵败前的种种外交决策上的失败不难发现,其灭国之祸早已从渑池会盟之时便已经埋下。

蔺相如雕塑

结语

所以,我们最后来看,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秦赵两国的交好都只是秦国对外扩张战略的一部分而已,赵国虽然在一些礼节上令秦王低了头,但这绝对不是赵国的胜利,而是秦国有意为之。实际上,当秦国以这种手段,将赵国从韩魏楚齐的联盟中剥离开来后,就意味着秦国已经取得了胜利,而赵国却并未发现秦国的阴谋,只觉得“强令秦王为赵王击缶”实为赵国外交上的一大胜利,殊不知赵国已经落入秦国的圈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