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为何说秦赵两国之间的博弈是秦国完胜

2020-09-15 14:08:03 作者: 从完璧归赵到

导读:

“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这件事的起因是,赵国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得知此消息后修书于赵惠文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于是赵王便派蔺相如持玉赴秦。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发现秦王并没有以城换玉的诚意,于是接连使计,最终将和氏璧又完整的送回赵国,之后秦赵两国修好,于渑池会盟。会盟之上,在秦王逼迫赵王为其鼓瑟以此来羞辱赵王的情况下,蔺相如一如既往的发挥神勇,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再次替赵王挽回颜面。

完璧归赵

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盟”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虽然被蔺相如的忠勇机智所折服,但似乎也能感受到秦王的容忍与大度,毕竟面对蔺相如的几次无礼犯上,秦王当时并没有迁怒于赵国和蔺相如。所以我们不禁会想,秦国如此一反常态的退让,秦王表现的又如此大度,是秦王心胸确实宽广无比还是另有他故?事实上,在历经商鞅变法,张仪纵横捭阖之术后秦国已经成为当世强国,根本无需忍受山东六国中的任何一国的欺骗与羞辱,而就在完璧归赵之前,山东六国亦曾多次合纵攻秦,但均为秦国所败。可以说,秦国与山东六国构衅已久,以秦国之强大,六国之孱弱,秦国自然可以无需顾及赵国的感受而肆意的羞辱赵国,但秦国没有这么做,反而还主动与赵国结盟,表面上看,这是秦赵两国博弈下赵国所取得的一次外交胜利,但若细论起来最终的赢家其实还是被蔺相如接连“戏耍”的秦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国结盟前后各自的战略态势及发展走向去了解。

结盟前的赵国

赵国原属于春秋时期中原第一强国晋国的一部分,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中原也随即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率先称霸,魏国也凭其强大的国力构建了韩赵魏之三晋联盟,在此期间,赵国作为三晋联盟的一员一直追随在魏国左右御秦抵楚,虽有南下争霸中原之心,却无争霸之实力,直到公元前341年,魏国于马陵之战大败后霸业日衰,赵国才始有崛起之希望。

赵武灵王雕像

及至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鉴于秦国日益强大,山东诸国数次联合伐秦失败之教训,决心先发展本国国力,并一改往日山东诸国伐秦之策,为日后的伐秦做准备,为此赵武灵王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将赵民训练成矫捷善骑射的勇士,提高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件事,进行对外扩张之战。灭中山国收其地,败林胡占榆中地区(今天的陕西与蒙古交接一带)。

第三件事,亲自为使,入秦国,勘察秦国地形及内部虚实。

可以说赵武灵王做的这三件事,件件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伐秦。以胡服骑射改革来提高军队战斗力;对外扩张占领榆中地区,从这里以高屋建瓴之势南下伐秦,则可以绕过秦国重点防御的崤函地区,如此便大大提高了伐秦获胜的几率;亲自为使,入秦勘察,这更不必说,亦是为伐秦做准备。

所以说,赵武灵王为赵国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及战略走向,虽然后有沙丘之变,赵武灵王饮恨而终,但即位的赵惠文王也算是一个知人善任的明君。所以赵国尚可凭借两代君王的努力跻身当时一流强国的行列,国力虽不及秦国,但若作殊死之搏斗,胜负亦未可分,而这也是秦国对赵国的忌惮之处。

战国中后期形势图

事实上自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至完璧归赵、渑池会盟这段时间,秦国与韩魏楚齐都交过手,唯独没有与赵国交手(至于燕国则是地理因素原因使然),对此大家不妨看一下这期间秦国出兵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启胡服骑射改革

公元前304年,秦国伐韩魏

公元前303年,秦国败韩魏齐三国联军

公元前302年,秦国执楚怀王而伐楚

公元前293年,秦军于伊阙之战大败魏韩联军,斩魏韩联军二十四万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