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前的反扑,80多岁老将统帅5国联军,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

2020-09-15 17:22:38 作者: 垂死前的反扑

战国末期,秦王政继位后,吕不韦担任丞相,采取远交近攻之策,在战略上形成了对其他各国的包围之势。面对不利态势,山东诸国忧心忡忡,决心扭转其不利局面,魏国与赵国商议决定再次合纵攻秦,各国纷纷响应。

于是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在赵国名将庞煖率领下,于公元前241年攻秦,收复了秦国从赵国夺去的寿陵(在恒山一带)。庞煖没有采取以往的进军路线直捣函谷关,而是从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对咸阳城形成威胁。

联军既然推举了庞煖为统帅,其必定有高人一头之处。庞煖师从楚国名士鹖冠子,得鹖冠子真传,即能打仗,学问也好。他首次参与实战就俘杀了燕国将领剧辛,杀死燕军2万人,以此胜绩使赵国重新赢得了在列强中的威望,也使得他有资格和威望担当联军总司令。

其实早在赵武灵王时期,庞煖就开始崭露头角,与赵武灵王论兵,阐释了“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的深刻含义。赵悼襄王继位后用大将乐乘顶替老将廉颇,廉颇不服攻打乐乘,乐乘逃跑,而廉颇也无法在赵国立足了,两者相继离开赵国,赵军没有了得力的统帅。

悼襄王正着急时,有人推荐了庞煖,庞煖此时也年近80岁,不过仍然老当益壮,不逊色于廉颇,被戏称“老不死”。不过悼襄王质疑庞煖是否有真才实学,于是就问庞煖治国之道,庞煖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思维清晰,很有见地,顺畅回答了悼襄王的问题,让悼襄王非常满意,遂任命庞煖为赵军统帅。

面对杀到咸阳城门口的五国联军,秦相吕不韦冷静分析了局势,找到了联军一软肋,这也是前几次秦军与山东各国作战中总结出的经验。五国联军貌似气势汹汹,其实各有各的小九九,内部根本无法形成团结一致的共识,往往被秦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而这一次,吕不韦将目标锁定了楚国。

楚军劳师远征,将士疲惫,战力很受影响。但楚国的体量决定了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能集中兵力击败楚军,必然对联军形成极大震慑,令各国军心动摇,联军不战自溃。

果不其然,吕不韦派秦军精锐部队,夜袭楚营,楚军溃败,其他四国军队在楚军撤退后人心惶惶。最终吕不韦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此战被称为蕞之战。

庞煖统帅的五国联军攻秦遂告失败。庞煖对齐国附秦,没有派兵攻打秦国非常气愤,攻取了齐国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以泄其怒,然后回到了赵国。庞煖并非无能,但五国各怀鬼胎难以协调,才导致合纵失败。这是中原联军最后一次合纵攻秦,20年后各国相继被秦所灭,天下终归一统。

且说此次赵国主导了五国伐秦,自然被秦国视为头号敌人。公元前236年,秦国趁庞煖北上攻打燕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派王翦等三路大军攻赵,当庞煖闻讯挥师南下救援时,秦国已经攻下赵国南方、西方大片领土,而庞煖攻打燕国只得三座城池,失远大于得。

此时庞煖已经80多岁了,闻听消息后急火攻心,顿时气绝身亡。还有一种说法是庞煖此战后受到打击,从此隐居埋名,到底何年所终也不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