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吴帝国的武将当中,有七个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原先属于其他阵营,在相互征战攻伐的过程中投降东吴。这些人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最终的结局也大不相同。
第一位降将:太史慈。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孙策征讨豫章郡泾县时,太史慈兵败被俘,自此便归降孙策,并助其横扫江东,是东吴最早的降将。
太史慈最大的特点是重信守义、弓马娴熟、箭无虚发,人生经历颇为坎坷。早年因工作上的冲突,“恐受其祸,避之辽东。”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为报答孔融之恩,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太史慈自辽东返回,投奔扬州刺史刘繇,却只得到了一个探骑的职务。他归降前最突出的战绩,是在探查的路上与孙策遭遇,二人单独对决时打成了平手。后来孙策调集重兵,就是为了将太史慈生擒活捉。因此,孙策之所以选择招降太史慈而并非将其处死,惺惺相惜的意味非常浓厚。
太史慈归降后,孙策命其为建昌都尉镇守海昬,率部抵御刘表从子刘磐的袭扰。但在孙权继位后,太史慈因不被重用而抑郁成疾,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第二位降将:甘宁。据《三国志甘宁传》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准备出征江夏前,甘宁率部归降东吴。他粗猛好杀,但很有计略,归降后凭着出色的表现和战绩,跻身于十二虎臣之列。
甘宁的三大主要战绩: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在濡须口率一百死士夜袭曹营;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被任命为吕蒙前锋率部攻破皖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逍遥津与众将合力誓死护卫孙权。甘宁最经典战绩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率一千士卒在益阳的浅濑吓退关羽及所部五千精兵。
甘宁的境遇比太史慈稍强,被孙权重视但未被重用,观其一生,没有单独统兵作战的记录。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前后病逝,逝前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与太史慈一样,甘宁也是大志难伸,郁郁而终的降将。
第三位降将:士仁。据《三国志吕蒙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率部进军荆州,公安守将士仁率部投降。士仁,字君义,广阳人。关羽镇守荆州时,士仁对关羽心怀不满,吴军进入荆州后率部归降。士仁归降后的事迹,在史料中未见记载。
第四位降将:麋芳。据《三国志吴主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率占领公安后,身为南郡太守的麋芳开城投降。麋芳,字子方,东海朐县人,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跟随刘备。关羽镇守荆州时,麋芳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屯住江陵。因在职期间受到关羽轻慢而心怀愤懑。吕蒙占据公安后,派士仁劝降,麋芳因此归降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麋芳跟随贺齐征讨蕲春并俘获魏将晋宗,四年后逝世。
第五位降将:潘浚。据《三国志潘浚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取得荆州后,治中从事潘浚归降。潘浚起初是刘表的部下,后跟随刘备,在荆州任职时备受关羽排挤,大志难伸。归降后受到孙权的重用,以辅军中郎将起步,最终官至太常,是降将中职位最高的人。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