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要表达什么?

2020-09-17 22:46:11 作者: 为什么很多人

就是在“桃花庵”建成的日子里,唐寅不但与文征明等“故交”重修旧好,还醉心于禅学等学问的研究。他的诗歌,除了咏叹潇洒的隐居生活,还处处透着别样的情趣。不止会在《桃花庵歌》里“他得驱驰我得闲”。还会在《把酒对月歌》里高呼“我也不登天子船”,以及那“万树桃花月满天”的悠闲生活。看他这一段时间的诗歌创作,都充满了类似潇洒的情怀。

但这样的“潇洒”,终究还是短暂的。

其实,就是在隐居桃花庵没几年,唐伯虎的生活又一度陷入到困顿中。当时的明朝,正是“荒唐天子”正德帝在位时,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也遭到多次盘剥打击。哪怕知名如唐伯虎,“卖画”也得不到几个钱。后来他的诗作,也经常感叹“病酒身”“囊没钱”。特别是他绝句里那一声“问字昔来皆载酒,写诗亦望买鱼来”,更是道尽了多少落魄,又哪有“桃花庵歌”里的风流潇洒?

同样是晚年时,心思单纯的唐伯虎再次躺枪,卷入了著名的“宁王谋反案”,历史上的他,并没有电影里“吊打夺命书生”的给力一幕,有的却是死里逃生后的惊恐无奈。嘉靖二年,五十四岁的唐伯虎做客苏州东山王家,看到王家墙壁上苏东坡的真迹“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顿时触景伤情,是年十二月凄然病故。

或许这,亦是《桃花庵歌》传唱不衰的原因:超脱一切的潇洒看上去容易,却哪有那么简单?

比起《桃花庵歌》里的潇洒,真实的唐伯虎留给后世的,却是关于这位天才的多少叹息与无奈。那野史里风流潇洒的唐伯虎,也只是后人一点点善意的想象,给多少失意文人几许慰藉。但无论凄凉潇洒,无论失意得意,一个艺术价值早已远远超越历史的唐伯虎,当得起后人的仰望敬重。

参考资料:李彦华《从 桃花庵歌 看唐伯虎》、苏艳霞《唐伯虎与 桃花庵歌》、甘典江《唐寅的呐喊》、崔晓艳,李洋《唐寅的彷徨》、梅毅《从诗文观风流才子唐伯虎的真实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