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220),一代雄主、枭雄曹操逝世。他死后,世子曹丕继位。同年,曹丕逼迫献帝禅让帝位,自己称帝,是为魏文帝。其实,曹操晚年时曾在曹丕、曹植之间徘徊,最终才选定曹丕。曹操病重时,曾经紧急召见他的另一个孩子曹彰,而曹彰当时驻守长安,手中也掌管兵权,面对父亲去世,兄长曹丕继位的情况,他为什么不起兵造反呢?
曹彰从小便展现出对军事的喜爱,《三国志》记载:“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可见他武勇是很优秀的。后来曹操召集孩子们询问志向,“彰曰:‘好为将。’”并且详细解释道:“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由此可见,比起皇位,还是当将军四处征伐更加合曹彰的胃口。后来,曹彰受命北伐叛乱的游牧民族乌丸,大胜而归,鲜卑首领轲比能看见曹彰军作战勇猛,更是直接请求归附。曹彰在平定北方的战争中勇猛无比,居功至伟,于是在长安的曹操便将他召到长安见面。
曹彰南归,路过曹丕镇守的邺城时,曹丕将他留下嘱咐道:“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曹彰性格直率,曹丕担心他这次见曹操会居功自傲,过分夸耀,于是特意告诫弟弟见到父亲后,要将功劳归于其他将领的辅助。
曹彰来到长安,便按照曹丕所说,态度十分谦逊地将功劳分给诸位将领,曹操十分欣慰,于是“持彰须曰:‘黄须兒竟大奇也!’”要是曹丕不指点曹彰,就这么让他去长安,很大概率会让曹操对他产生不满。可见,这兄弟二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关系良好或许也是曹彰不起兵反对曹丕的原因。
不过,《三国志》中虽然是一幅和谐景象,记载魏国历史的《魏略》则记载有没被陈寿采纳的记录。《魏略》记载,曹彰奉命赶到洛阳,到达后虽然曹操已死,但他还是跟另一位继承人候选的曹植说道:“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也就是说,曹彰认为曹操死前召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帮曹植夺权。
后来,曹丕将兄弟们各自分封,“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而闻当随例,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曹彰认为自己行军打仗立下战功,应当被重用和厚赏,听说他的待遇和其他兄弟一样后,他便很不高兴地,没等曹丕颁布去地方上任的诏书便先走了。
从《魏略》上看,曹丕称帝后,曹彰对他的封赏不满,不过此时曹彰已经失去了兵权,无法进行反叛,只能是生闷气。不过,另一本魏史《魏氏春秋》的记载使得两兄弟的关系更加令人迷惑,据它记载:“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按照《魏氏春秋》所述,曹彰曾经询问过曹操的魏王玉玺等物放在何处。这一事件在《三国志》中得到了证实:“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当然,曹彰询问玺绶在何处不一定是他想要用它们把控大权,史书的记载也不一定就全部属实。笔者认为至少,曹彰对自己继位的兴趣不大。曹彰和曹丕这对同父同母、曾经关系融洽的兄弟,最后却互相猜忌,这或许就是君王家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