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油水最厚的一个职位,一旦入职分分钟成为富豪,样样都是暴利

2020-09-20 19:32:17 作者: 清朝油水最厚

在现今的清宫影视剧中,经常可以听到“包衣”这个词,可是,“包衣”到底是什么呢?

包衣在满语中被称为“包衣阿哈”,是“家奴”的意思,也就是“包衣奴才”。清朝实行的是八旗制度,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归皇帝亲自统领,称为上三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归各旗主王爷统领,称为下五旗。

对于普通旗人来说,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并不大,但是,对包衣来说,无论是待遇还是机会,都是天差地别。其中,上三旗的包衣归内务府管理,服务皇族。而内务府是清朝特有的官署机构,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忙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了。

其实,包衣的来源比较复杂,有满人平民因犯罪沦为奴隶的;有家庭生活窘迫将妻子儿女典卖为奴的;有在战争中被俘虏成为奴隶的。除此之外,包衣世代为奴,凡是包衣奴才所生的子女,他们的身份也只能是包衣奴才。从这点可以看出,包衣的出身确实非常卑微。

要知道,历代宦官祸政的事情太多,所以,满清政府的内廷事物不让太监插手。

从而,这就给了包衣奴很好的机会,即使地位卑贱,文化素养不高,只要在内务府便可挣得盆满钵满。除了收入不错之外,如果受到皇帝的额外恩宠,便可显贵一时,如:曹雪芹家族。大家从《红楼梦》中的“精致描述”便可得知,当时包衣们的“生活品质”。当然,曹家应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光有文化,品味也很独到。

当然,有无文化并不是任用包衣的考核标准。只要是上三旗包衣,就有一个固定官职,且非他们莫属,这就是“包衣缺”——内务府以及所属机构官位。虽然,明面上的薪俸并不高,也不会有很多的养廉银,但却专门为皇帝服务,自然“身价”不凡,有特权,且所管之事都不缺银子。所以,只要在内务府中谋得一官半职,养肥自己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可以举几个例子看看,如皇宫的特供,像一些稀罕物品,如:关外的山参,就成了垄断“产品”。在当时,不允许商家、个人采买,所有的山参都必须卖给内务府。

可是,皇宫再大,人数也有限,吃不掉的山参该如何处理?一个字:卖。由内务府卖给外界,当然,卖出的价格要比收购的价格贵很多。所以,有人想买山参治病或者保养,只能找内务府。一进一出,光山参就能挣不少银子。而经手之人只要账目做的含糊,很多银子就进入了自己的腰包。

再比如:采买丝织品的织造是一个特供职位,往往兼管海关及内地关卡。这么一来,关税就成了主要的“油水”来源。更厉害的是,织造还担任盐运使,是个真正的“肥差”,只要做一任便成“富豪”。另外,“籍没”也是内务府收入的一个来源,只是不确定性比较大。

因为,官员犯事被抄家,没收的家产不是进国库,而是进了内务府的“内库”。至于,其中被内务府官员贪墨多少,就说不清了。当年,和珅被抄家就便宜了不少家奴。其实,清朝皇帝设立内务府,就是变相给自己弄了一个小金库,自此,养肥了不少家奴。

更有甚者,是“卖官鬻爵”。历代这活都由吏部经手,卖官所得之钱归国库。到了清朝,大家发现了一个捷径,走内务府更管用。尤其是宫廷内的一些职位,如:侍卫,找内务府才算找对了门。

从上分析便可看出,内务府的职位,就是举着皇帝的名义揽钱。他们所经手的任何物品,都是要送进宫中给皇帝用。谁敢拒绝?但皇帝也是人,他的消耗是有限的。那么多的食材、物品、吃穿用度,皇帝肯定用不完,而最终的流向就是内务府。

尤其是一些盛大庆典、皇帝狩猎、出行,所耗费的物资、银两更是夸张。谁经手这些活,发财那是“指日可待”了。所以,内务府的人有钱已不是什么秘密,可让人眼馋的同时,也招人记恨。他们在外人中的形象就是个“暴发户”,甚至,用了一句口头禅形容他们,说其“房新,树小,画不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