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大家都不自觉得想到赵括这个年轻人。历史上对这个人的评价是极其贬低,已经被作为"空谈派"的代表,这一切都因为长平之战的失利。那么长平之战的失利真的是因为赵括的决策失误吗?你要知道当时赵括要面对的是强大的秦国,而且还是由战神白起带领的秦军,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人说带兵打仗比白起强的,从对手来看,赵括输的不冤。不妨我们从长平之战说说,赵括输在何处,究竟是否只是纸上谈兵之辈。
一、长平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262年,当时的秦国还是秦襄王当政,国家实力强盛,对外凭借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多次发动对外扩张战争,在这一年他们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并且很快将韩国击溃,韩国溃败,上党郡的郡守不愿意屈服秦国,于是决定依附赵国。
这送上门的肥肉虽然好吃,但是同样烫嘴。如果赵国接纳了上党郡,秦国肯定不愿意,自己死伤那么多士兵,目的就是为了占领韩国的土地,结果被赵国捡了个便宜,秦襄王肯定不乐意,再者上党郡这个位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秦国岂能看着它依附赵国?如果不接纳,这送上门的都不敢要,岂不被天下人耻笑,况且赵王底下的平原君极力劝谏赵王接纳上党郡,赵国有几十万军队,即使秦国来犯,在自家门口作战大有优势。最终赵王还是决定接纳上党郡。
很快赵国在上党郡就建立防线,对外宣布上党郡归附赵国,秦襄王听后大怒,派遣王龁率大军进攻赵国。
2、 对峙阶段
秦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但是赵国也有骁勇善战的老将,几十万兵马,从表面兵力对比来看,秦国也不能拿赵国怎么样。当时赵王派遣廉颇为主帅,虽然廉颇年事已高,但是久经战场,对战场局势的把握相当老练。
廉颇的对抗方针是防守,以大粮山为大本营,多线修筑防线。虽然两军偶尔交战,但是战事并未取得实际性的进展。有人说廉颇老了,所以面对大军压境不想毁了一世英名。其实我们细想一下会发现廉颇的用兵之道堪称绝妙,秦军从秦国境内奔赴一线,数十万人的补给成了一个大问题,虽然秦国国力强盛,但是粮食补给需要时间,队伍行军非常不灵活。但是赵国却不一样,战线离赵国很近,补给可以很快供应上。
但是在对峙阶段我们也不能说廉颇占了上风,因为廉颇丢了部分高地,只是抵御住了秦国的进攻,这场对峙双方打成平手。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清楚,赵国几乎是把自己的老本都搭进去了,请来了赵国当时最强将领廉颇,但是秦国这边派的是王龁,白起这一大将还没出场。
3、 赵括上阵
赵王被人挑唆,廉颇已经得不到他的信赖,于是换上了年轻的主战派——赵括。秦襄王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廉颇不在前线,那么赵军的实力下降,兵力布置必定漏洞多多,所以决定密派白起接替王龁的主帅位置,旨在全歼敌人。
战神白起对战第一次当军事指挥官的赵括,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都完美的碾压赵括。白起先是故意露出一道空粮仓,让赵括派兵来攻打,赵括带领大军深入敌内,与后方补给渐行渐远,白起再派遣两万五的部队迂回绕道,攻取仙公山,切断赵括军队与后方大粮山的联系。此时白起犹如织了一个大口袋,让这二万五的人充当绳子,把赵军活活困死在口袋中。
此时的赵括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强攻面前的秦垒,要么突破后方两万五的人马。常人能想到,白起也能想到,以白起的军事素养,正面应对赵军绰绰有余,而后面的二万五人马也在白起的指示下,临时修了一道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