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两淮巡盐御史风光无限,详细计算任上账本却看穿其度日如年

2020-09-21 15:09:55 作者: 清朝两淮巡盐

两淮巡盐御史

1704年,康熙执政四十多年,一个成熟稳定的大清帝国正在冉冉升起。此时各项政策都趋于完善,大多数政策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今天就来看一下满清的盐政制度,不用分析全国各地的盐课,只要需要精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两淮盐税,窥一斑可见全貌。两淮盐税在这一年为国家提供二百五十万两的白银,又涵盖大部分华中地区直辖,所以两淮巡盐御史也成为了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职位。但是巡盐御史真的是大家眼中的肥差吗?如果简单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发现,非能人异士,千万别碰这个风险极高的差事,否则极易身败名裂!

何为盐引

两淮巡盐御史的主要负责范围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甚至还包括了河南的一部分。因为地广,而且都是富庶的地方,清朝两淮盐税也比同时期其他地区高出很多。1705年-1720年,清朝两淮盐税的各项总税额基本维持在二百五十万两银子,占当时全国的52%,占朝廷盐税和土地税6.5%。

盐税盐税,到底啥是盐税?我相信没了解过的人解释不出来,而且盐从哪来,这也是一个问题。清朝两淮的盐都是通过海水得来的,但是制盐的方法还不统一。像松江府是把海水放在木板上晒,俗称板晒。淮河以北则是在沙滩上蒸晒,俗称滩晒。板晒质量好,但是滩晒成本低。

制盐主要由三十多家盐场垄断,控制为数众多的小型灶户,或者一些盐田。场商就是中间商,他们负责盐交易的上下游接洽,他们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但也可能承受巨大的损失。从管仲开始国家就实行了盐铁专卖,私卖抓住了是要杀头的。但是朝廷也不能派人亲自接管所有盐的贩卖,因此盐税也应运而生。盐税就是通过给这些盐场发放执照叫“盐引”,每张盐引规定了能贩卖的盐的重量以及卖盐的区域。场商得先交税买盐引,然后拿着盐引才能去卖盐,卖完以后盐引要收回。超出盐引重量或者压根没有盐引就贩卖的,均以贩卖私盐罪论处。

盐引单价

清朝两淮地区盐引的张数随着时间不断调整的,1645年一共发出去一百四十多万张,1653年在此基础上又多发了九万多张,1656年,又追加十六万张。1660年,巡盐御史觉得一百七十万张盐引实在太多,管不过来,也发不过来,朝廷也开始调整盐引的数量。1660年,基本上回到了1645年的状态稳定在一百四十二万张左右。1645年,每张盐引收税六钱七分五厘,配合盐引总数可以收入九十五万多两白银。后来追加的盐引,又相应给朝廷增加了将近十七万两的白银。到了1660,新增的盐引数量被砍掉,但是朝廷却不想吐出多得的十七万两白银,于是重新计算每引的单价。就这样,盐引单价又增加了一钱二分一厘,每引单价增到七钱六分五厘,保证因为盐引数量减少带来的损失。

1667年,每引单价又增到八钱六分四厘。1669年,又进一步调高到九钱八分。1677年 ,上涨至一两二钱三分。1694年,上涨至一两三钱五分。盐的行情真是一路高歌猛进,势头很好。对盐的税收增加,说明两淮地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1712年全国的盐引平均是七钱二分,两淮地区几乎是平均值的两倍。实际上,除了官方税额。1704年,每引又增加了二钱五分,用于支付江南织造的花销,也就是每引一两六钱的总价。多出来的三十万两白银直接经过织造手中,不用上报户部,所以变成了定额岁入。

单价说完了,再说说盐引的定额重量。明末每张盐引能带三四百斤盐,但是清朝入关就着手改革,为便于管理,每张盐引定额二百斤盐。1677年,每引定额重量从二百斤增加到二百二十五斤,这是为了弥补盐场多缴税带来的损失。每引赚的更多了,税金提高也勉强能接受。后来1704年,每引单价增加的同时,所能带的重量也随之增加。1704年,可带267斤,1723年,可带317斤,1725年,可带367斤。反正皇帝缺钱了,就开始打盐税的主意,这是盐场和官场中间博弈的平衡,大家的日子都能过得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