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个刚愎的皇帝是可以完全无视民意和官员的意志的,但这种行为带来的往往是动荡,朱标是嫡子,是太子,这点是明朝延续的法理基础,他形成了二十五年,有巨大的拥护团体,从儒家的教义到历史的经验,他都是最经得起推敲的选择。
朱允炆同理,废除他立一个叔叔为皇帝,有什么依据,有什么先例,没有被选中的藩王会怎么想,对于如此庞大的明帝国,没有规则的皇位继承制度是致命的毒药,朱允炆的上位是全民和几乎所有南京官员的要求,他是政局稳定最大的基础。
事实上,靖难之役中如果不是建文帝选的李景隆实在太废柴,中枢在压制地方藩王的行动中天生的优势几乎是无解的,朱元璋给朱允炆营造的,就是这样的优势。
3.秦王晋王仍挡在燕王面前
从立嫡的角度来讲,朱棣不是马皇后的嫡子,在当时是无可隐瞒的,从立长的角度来讲,二哥三哥秦王晋王还排在朱棣的前面,凭什么立燕王为帝,不立这两位藩王,这些都很难找到合理的理由。稍微处理不好,就是帝国内战的导火索。
所以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明朝社稷最有利的行为,他是一套体系的基础,在这套体系里,能力可能是不太重要的因素,关键是法理,是服众,朱允炆得到皇位绝不是老朱昏了头。三.能力本来就是很抽象的东西
1.论打仗,朱棣不见得比宁王强
朱元璋的十七子宁王朱权,驻地在大宁,手下精骑数万,著名的朵颜三卫蒙古骑兵,就在他的麾下,朱权治军很有方略,部下战斗力极强,被燕王看在眼中,后来靖难事变中燕王赚取宁王,就是看重他兵马强盛。
朱允炆对宁王的提防而不是宽纵,是政治上很低能的行为,他生生把这个犹豫又有兵略的叔叔推到了敌对阵营,宁王武略是不下于燕王的,若是单纯以甲马来决定皇位的话,宁王和燕王有的比较。
其实塞防藩王在那个时代,多少都是有些统兵才能的,毕竟天下平定没有多久,蒙古部落对明朝的袭扰时有发生,用武略来评定是否能干,实在有些牵强。
2.文治朱允炆不让朱棣
朱允炆的失败,是政治上幼稚病的失败,莫伤我叔父可以评为古今最呆萌的战场命令之一,要知道朱棣可是密令郑和连续下南洋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的,这里面含有多少善意,至少笔者是站在阴暗面思考的。
朱允炆在文和方面,治世虽然和朱棣风格不同,可以说是并不逊色多少,除了用人不明,这主要还是武略方面的缺陷,朱允炆先期削藩的成功还是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的。
建文帝的阵营和朱棣的阵营,并没有明显的瑕疵,胜败主要取决于武力的碰撞,双方的政治能力更多的体现在风格的不同。
3.铁血政治的胜利
朱棣的手是很辣的,著名的诛十族在前朝那么多暴君的手上,都难以看到,他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在政治胜利后的清洗毫不犹豫,并且范围广大。
朱允炆的失败在于,朱元璋是按照太平皇帝的标准来要求他的,削藩实在是过于急功近利的举动,他在法理上给了叔叔们造反的理由,朱元璋都容忍的藩王被一个柔弱的子侄辈算计,这是很多藩王中立的重要原因。
建文帝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要不就不要动手,动手就不要留余地,他没在朱棣去应天的时候杀了他,还让战场上的士兵躲开射击自己的好叔叔,这种不像朱家子弟的迂腐,怎么可能斗过朱棣。结语:
朱元璋无论从理智上还是感情上,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而没有青睐他的叔叔,这些都是正确的,一个立嫡又立长的选择,在法理上毫无瑕疵,他是朱明能否万世延续的根本,他是比什么虚幻的能力重要的多的皇帝选择的考量。
二十五年太子的儿子,一个朱标相同性格的小皇帝,从感情上来讲,这也是朱元璋乐意看到的,他的狠辣帮建文帝在应天站稳了脚跟。明太祖对继承人的要求从更深的角度出发,就是不要是自己的翻版,朱棣与其性格手腕太像了,明朝也许不能连续承受两个刚硬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