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在抗战时期最先沦陷,不屈的中华儿女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在这片黑土地上最早打响。那里驻扎着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抗战的艰苦程度超乎想象。
九一八历史纪念馆
彼时,东北抗联最杰出的两个将领自然是杨靖宇和赵尚志,威名赫赫。两位大英雄之慷慨壮烈,连凶残的日军也为之动容。杨将军高大魁梧,赵尚志矮小精悍,两人打仗各有特点,智勇兼备,令日军极为头痛。这里主要说一说赵尚志。
赵尚志曾化名李先生、李育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就活跃在东北抗战的最前线,先后担任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等职。
赵尚志复原像
赵尚志机警、果断、智谋百出,他率领的游击队一出现,就成了日军的心腹之患。10年内,他带着队伍转战白山黑水之间,给予敌人沉重打击。敌人无数次追捕赵尚志未果,焦头烂额,管他叫“满洲治安之癌”。而东北人民尊称赵尚志为“北国雄狮”。
1937初,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的赵尚志正带着游击队在松花江沿岸与敌人周旋。为应对日军的围剿,游击队一向分散作战。
3月的一天,赵尚志带领200余人,到达小兴安岭以西的通北东山里。部队刚要扎营,一股日伪军800余人来袭。赵尚志率部向山里转移,在半山腰设伏,部分兵力诱敌深入。等敌人进了口袋,几挺机枪一起开火,将敌人打得落荒而逃,歼敌30余。
赵尚志画像
赵尚志料定日军还会反扑。但冰天雪地的,游击队步行,日军坐着马拉爬犁追,还有伪军负责堵截,光跑不是办法。
随后,赵尚志带着部队到了一个叫冰趟子的地方,停了下来。
之所以叫冰趟子,是因为泉水从高处流下来,到冬天就冻成了一条条高低起伏的冰溜子。这里是通北县城向东进山的必经之路,地形不错。两边是密林,沟口宽,沟里窄,里面有个可供休息烤火的大木营,居高临下,还有围墙。沟口的前面则是个缓坡,很适合打伏击战。
马拉爬犁
赵尚志根据地形部署了兵力。没想到,刚设好埋伏,先来了一股伪军。不过伪军一个照面就被打跑了。然后放哨的游击队战士发现,又来了一百多个坐着马拉爬犁的日军。哨兵和日军发生交火,由于马被惊了,日军只好也撤走。
赵尚志没有选择趁机撤退,而是决定再和敌人打一仗。他分析,伪军一时半刻不敢回来,而日军肯定会增兵来袭。
相关剧照
果然,傍晚时分,日军来了200多人。为防止马再被惊到,他们老远就下了爬犁,向冰趟子的沟口冲来。日军不傻。因为抗联的老式步枪打不了几枪就得装弹,击中运动目标不容易。机枪也很少,通常情况下命中率更是不高。
这些日军是关东军精锐,在冲锋时候枪法也很好。如果等他们冲到跟前拼刺刀,游击队更是毫无胜算。日军的做法应该说没错,不过他们忽略了两点。
首先,他们冲锋的地形是个缓坡不假,还有高低不平的地方可以作掩体。可惜土坡上都是冰,根本跑不快。再则,游击队根本不会和日军拼刺刀,他们也没有刺刀。日军不知道的是,游击队战士普遍枪法极好。
参加抗联又投敌的土匪谢文东
赵尚志的很多部队原本都是土匪出身,多少年实战打出来的,枪法不好的早就淘汰了。游击队的6挺机枪一起开火,打得奇准无比,日军立时倒下一片,剩下的趴在冰面上不敢动。
大概日军从对面的机枪数量得出判断,一定有抗联的“大官”在里头。于是他们不但死战不退,又呼叫了数百援军。日军锲而不舍地发起冲锋,抗联的战士则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招呼敌人,一排又一排的敌人倒在山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