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不满自己开创的科举制度,晚年亲手废除,仍需改进创新

2020-09-21 20:34:30 作者: 隋文帝不满自

古时科举的阅卷现场

在世人的认知里,隋文帝之所以会废除学校,是因为面对数百年来传统的选拔制度,让他感到力不从心,认为科举制不足以打破九品中正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制约,走出新的道路。

但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是,此时的科举制度,考察的都是儒家学派里的思想文化,而隋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在大体上都偏于狭隘,在品行上偏于鄙俗,这些在达官贵人的眼中是被看不起的。而且,在隋朝之前的几百年内,社会各界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均不重视儒家学术的发展和研究,而科举制却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文化,这就造成了许多青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进而逐渐失去了兴趣。

科举放榜

此外,晚年的隋文帝开始崇尚佛教也是促使他废除学校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如这时的科举制并没有对社会起到多么大的实质性作用,因为推行科举制发挥重大作用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进而削弱名门望族的势力和对朝堂的把控,但是在科举创立之初远远没有起到这种作用,因为此时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或者说,它没有达到隋文帝理想中的效果。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即使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举制中脱颖而出,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从此飞黄腾达,彻底摆脱以往的身份和家世。

光绪三十年的科举皇榜

因为,那些重要的职位已经被那些门阀牢牢的把控在手中,留给科举中走出来的人才的官位,都是一些小官小吏,多数都在七品以下,很难翻出什么浪花,这也是在实行科举之初,这些门阀世家没有提出反对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他们看来,朝堂依然被自己牢牢地把握在手中。

曾经有现代学者对隋朝和唐朝初期的科举制进行了研究统计,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人中,出身于平民的人数占比还达不到三成,这意味着,仍然有着多达七成的人是属于门阀世家的高干子弟,士族子弟想通过科举来上升的空间仍然相当有限。

科举进士浮雕

至于其中的缘由,一是因为在科举初期,录取的人数实在太少了。如进士每年仅仅录取不到百人,而参加的人数则有数十万人,且往往包含了许多世家子弟,这导致了平民百姓想要通过考试的难度是极其巨大的,因为这些门阀子弟拥有着数倍好于平民的教育、生活条件。

第二就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初期,科举作弊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隋朝时期著名的"二刘"之一的刘炫,就是通过作弊进而从科举考试中走出的。关于这其中的原因,因为当时是没有糊名制度的,即阅卷人是可以看见试卷是谁作答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士门子弟,交相酬酢,而寒门俊造,则十弃六七。

古时最高学府太学

综合了以上这些原因,再回头来看此时的科举,可以说已经沦为了门阀世家用来抵制寒门士族人才的手段,即使你再出色,也会大概率在阅卷时被刷下,除非你的才学能够引起皇帝的重视。因此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隋文帝要废除学校了。

学校的废除,更使得许多寒门士族子弟丧失了步入仕途的机会,待隋炀帝登基时,朝堂上又恢复了往日的景象。在这乌烟瘴气中,隋炀帝杨广决定恢复办学,并改进了学校制度。

如他吸收如吸取了五经课试法的经验,开创了考核淘汰制。即每两年对弟子进行考核筛选,不及格则罢免;其后每隔二年以十一经考核,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对每试不及格者可随下一级再试,相当于今天的留级制度,这种办法极大的提高了人才的质量。

太学前身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