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皇帝权利至高无上,谁也无法左右其行事,凡事有不敬之人,下场都很凄惨。不过古代却诞生了一个有趣的官职,官职不大,但话语权很大。为了不让皇帝独断专行给王朝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每个朝代都会出台一些规则和制度来减少皇帝犯错的机会。谏官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按照简单的理解,谏官就是提醒皇帝不要犯错,并且督促其犯错之后要勇于改正,因为要勇于发言,也被称为言官。谏官在过去干的都是冒犯皇权的事,职业的危险性非常的高,为了保障这些言官的人身安全,就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谏言不咎,谏官不罪的礼法制度。既然是礼法制度,不想当昏君的皇帝一般都是遵循的。因此谏官虽然官职比较小,但是却有很大的话语权。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后,西汉初年照此设立,使得宰相的权势太大,威胁到了皇权,从汉武帝开始,就一直在对宰相的权利进行削弱。而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谏官和御史的权利也跟随变化。唐宋之前,谏官只发表议论,对皇帝的行为查漏补缺,对朝政大事起到监督的作用。
而监督各级官吏,弹劾大臣等具体的事情是由御史负责。谏官和御史各司其职不可混淆。从宋朝中后期开始,谏官和御史往往由同一人兼任,削弱了谏官对皇帝的作用,却对宰相的权力进行了制约,此时的谏官也被称为台谏。司马光,包拯,寇准等都曾经兼任谏官,可以说这些人劝谏了皇帝,监督了百官,大宋立朝三百多年,离不开这些谏官。
元朝延续宋制,到了明朝,从朱元璋开始,没有为谏官设立专门的管制,充当言官就成了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这些人官职不高,但是很有权威。言官监察的范围是劝谏皇帝,控制言路、弹劾百官或者是巡视地方,可以说从国家的政策到老百姓的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范围之内。
尤其是奉命巡视地方的巡按御史,都说是"代天子巡狩",可见其地位之高,权利之大。也是因为这样,到了明朝中后期,巡按御史腐败成风。到了清朝,谏官如同虚设,没了太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