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马戛尔尼(1737年5月14日-1806年5月31日)
公元1793年,英国使团团长马戛尔尼,就是在欧洲“中国热”时代长大,造访大清前,也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迷,其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正如他自己诗里形容:仿佛我游览中国幸福的海滨,攀登他无比自豪的杰作万里长城!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英国人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远不是传说中的那样,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发现中国人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众事物漠不关心。
英国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接触过中国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正常。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槟榔屿,和其他东印度公司属地,“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然而,生活在自己国家中的中国人,却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同时也更冷漠、麻木和残酷。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英国人分析说,这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失望的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
“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与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朝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统治者残酷却胆怯,人们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一个专制帝国,几百年都没有什么进步,一个国家不进则退,中国最终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