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卫所内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立下赫赫战功,后因何落幕

2020-09-23 23:50:11 作者: 明朝卫所内士

2"公私"双重占役引军兵反抗

"公役"主要是皇亲国戚的占役,明初就有皇族及高级官员私役军士的事情。这种现象随着班军入京而日形严重,军役繁重导致兵变时有发生。

正德年间刘瑾专权的时候,派出爪牙党羽到处丈量屯田并不断作弊,随意虚报增加士兵所耕田地亩数,克扣军卒饷粮,激化军卒不断酝酿的愤怒。

下级军官高真、郭成等人发动兵变,明代朝廷起初是发放银两进行安抚慰问,然后又派兵严酷镇压,把高真等人秘密擒拿杀害。

之后,大同又发生兵变,朝廷派出三镇兵力进行攻伐,全城的军民尽力死守,半年没有攻克城池,最后不得已用发放粮饷赏银,捉拿祸首平息民愤了事。辽东也随之在辽阳、抚顺等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兵变,也是将近半年才被镇压下去。

"私家"占役指的是军队里的将官役使军士干私活,这里主要是那些镇守总兵、指挥千户、百户等有实权的官吏。这些军官在贪污的同时往往私自占役军士,役使军士进行庄田的耕种,以及贩运私盐、修筑私人宅第、伐木冶炭、开窑烧造砖瓦等。

明中期后军队中军官役使士卒干私活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军士苦不堪言,逃亡人数不断增加,而空出的名额又被军官用老弱病残进行充数,军队的战斗力又被削减一大截。

3南北调操致逃兵日增

明初规定,补充卫所的士兵,皆要从参军地方征发到边疆地区,而且实行南北方人互相对调。

这种制度与人民安土重迁的观念发生较大冲突,由于远离家乡,有走到半道就病死的,或者水土不服,到卫所地又死掉的,军士畏惧对调产生的逃亡现象不可避免的发生。此种因调补而逃亡军士的数字难以核定,但数量很大。

这种更戍制度虽然弊端重重,却一直因为明朝统治者固守祖制而没有消除。使军丁逃亡的范围日渐扩大,数量日趋增多,终至军伍空虚,直至崩溃。

4宦官典兵致军纪败坏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曾严厉禁止宦官"预政典兵"。明朝"中官典兵"是由郑和开始的,郑和那时还是坚守军纪的。

到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时,出现极大的变化,王振权倾朝野,公候将相见到他时都要卑躬屈膝,军士当然任其指使,他的弄权乱政致使军纪败坏,军力极弱。直至发生土木堡之变,京师三大营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及至明武宗时刘瑾专宠,进一步败坏军制。都指挥一下想要升官求实缺的,只要求得刘瑾的一张纸条,兵部立刻执行。

边军管理失控,军队贪腐成风,军士受压日重,宦官激变军队的事情层出不穷,军队因不堪忍受宦官或将官恣意凌欺而暴起杀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塞上一带尤为严重。

如此戕官杀将的军队,哪还有军纪可言,又何谈统率和服从。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军队,哪里又谈得上捍卫国家,这也是明卫所制度日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克扣军饷致士气衰落

明初大力推行屯田时,卫所垦田产出之粮食,除供屯军自已食用外,还足够给本卫的官军发放薪俸。可是到明中叶后情势大变,因军户田地被将官豪强兼并掠夺过重,粮饷已是不敷使用。

月粮收入减少,足以致军士于死地,更何况再加上将领的剥削呢,无可奈何之下,军户逃亡者日重。

卫所军制,军人一人逃跑,则表示将家产尽数抛弃,妻子及田地,都会被他人收入手中,在卫所里,多少妻离子散走死逃亡的人间惨剧不断地上演。

此外,严嵩父子专权时期,官员纷纷贿赂其门,使军法破坏殆尽。欲取媚者又多挪用军饷以作进身之资,边军生活状况越发更加不堪保命,人心惶惶,活命尚且不能保证,何谈军力。因此,明卫所军力在明中叶以后,渐成强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