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龙八部》之中,有一个人非常令我们印象深刻,他就是吐蕃国师鸠摩智。按照里面所塑造的形象,鸠摩智是吐蕃大国师,武功高强,也侧面衬托出吐蕃国力的强大。
不过事实上来说,当时也就是宋朝的吐蕃,其实早就分裂成了一个个小的部落,并不强大,吐蕃最强大的时候毫无疑问是唐朝,唐朝的吐蕃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唐廷的梦魇,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非川之战(名将薛仁贵损失兵力五万,仅以身免),还是后期的吐蕃劫掠长安等事件,无不体现出这个强敌对于唐朝的巨大威胁。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吐蕃这个国家到了唐朝后期居然神秘的消失了,而且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够二度崛起,那么吐蕃到底是如何在一次巨大的内乱中崩溃的?这样一个强大王朝为何再也没能在高原上崛起呢?
上图_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高原王朝,内陆命脉
对于吐蕃而言,很明显是一个高原王朝,其最著名的赞普(相当于皇帝)松赞干布将吐蕃的国都定于逻些,也就是今天的拉萨,确定了吐蕃王朝的百年基业。但是从吐蕃建立那一刻起,其经济命脉就不在都城,而在内地。
众所周知,高原地带的物产远远不如内地丰富,所以吐蕃能够发展成为对唐朝威胁巨大的存在,一共有两个重要原因:
1.其全盘学习了唐朝的制度
2.控制了相当大的内地资源
吐蕃内部的政权属于二元统治,王廷的吐蕃赞普们都要和吐蕃顶级家族联合治国,所以从松赞干布之后大部分时候吐蕃的赞普们都是不太管事的,真正掌握实权的都是外面的超级诸侯们。由于学习了唐朝的制度,实际上这些超级诸侯也就是唐朝的节度使,不仅出将入相而且有很大的自主权,诸侯有自主权的好处就是独立,当然坏处也是独立。
比如禄东赞父子,他和他的儿子们前后控制吐蕃国政70余年,他们的根据地就在今天的青海。
上图_ 噶尔·东赞(?-667年),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
为什么根据地在青海呢?
主要是因为吐蕃在公元663年凭借吐谷浑贵族的情报出兵消灭了吐谷浑,占领了吐谷浑全境而实力大增,其中吐谷浑的河西地区的领土基本上是被唐朝给占据了,所以吐蕃得到的都是吐谷浑的西部领土,也就是到青海一带,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外扩张,禄东赞父子就盘踞在青海,方便指挥,但是对于唐朝来说,青海再往东那可就是陇西各郡了,直接威胁到长安的安全,所以青海对于唐朝来说也是不容染指的。这也是为何吐蕃与唐朝在唐高宗时期长期在青海拉锯的最根本原因。
吐蕃这种外重内轻的体系隐患重重,外面的大将们都掌握重权,既有地盘还有钱,比如吐蕃的国土中最重要的日喀则地区就掌握在节度使手中,也就是所谓的苏毗,“军马钱粮,半出其中”。
吐蕃国家最重要命脉就在苏毗,然而这个地方吐蕃王廷的人是无法直接操控的,和唐朝一样,吐蕃也是被各地节度使给拆分的国家,毕竟学的唐朝的制度就得了唐朝的毛病,所以吐蕃版本的安史之乱也就成了难以避免的事了。
上图_ 唐时期的 吐蕃
超级连锁反应
说完了吐蕃国内的重重隐患,我们回到正题:为何吐蕃会在842年的内乱之中一蹶不振呢?
这里其实就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吐蕃的内乱不过是表象,本质是吐蕃百年积累的内部矛盾来了一场总爆发,说白了就是,吐蕃爆发的并不是内乱,而是一次总清算。
这场内乱,至少对吐蕃造成了三重打击,堪称吐蕃版本的“安史之乱”。
说起这个吐蕃版本的“安史之乱”,我们还得从吐蕃版本的“灭佛事件”说起。
上图_ 吐蕃武士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遭遇过三武一宗的灭佛运动,这里对于具体情况按下不表。但是在吐蕃也曾经发生过一次灭佛运动,当年吐蕃有两大宗教,一个是本教,另一个就是佛教,吐蕃的佛教在达摩赞普继位之前就已经非常兴盛,但是达摩赞普继位之后下令把吐蕃的佛寺全部关闭,经书全部烧毁,僧众也得全部还俗,理由也很简单,他是本教教徒,对佛教那一套完全不感冒,结果他在公元842年被心怀怨恨的佛教徒给刺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