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三山五园”赏月有佳境,乾隆格外青睐这一处的中秋景色

2020-10-01 19:31:48 作者: 京西“三山五

吴镝/摄 资料图

中秋已至,又是一年赏月时。自古以来,京城便有中秋赏月之雅俗,并有许多赏月的好去处。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中便有涵月楼、邀月榭、邀月门、栖月崖、水月洞、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赏月胜景。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其后湖北岸有“上下天光”之景,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其中的“涵月楼”是一组临水的建筑,其前半部分延伸入水中,左右两侧各有一组水亭和水榭,用九曲桥连接在一起。置身楼上,凭栏俯瞰,上下水天一色,水天上下相连。尤其是月圆之夜,景色格外宜人。中秋佳节之夜,道光皇帝便在此楼侍奉皇太后赏月,祭祀兔儿爷。咸丰皇帝也曾与兰贵人(即慈禧太后)多次登楼赏月。

“平湖秋月”位于圆明园福海西北岸,始建于雍正年间,坐北向南,依山面水,是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的景致而建。这里凭临湖水,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可感受西湖之浩渺。雍正帝几次到此赏月,并赋《平湖秋月》诗:“树杪暮烟收,晴光逐水流。浅沙闲立鹭,轻浪稳眠鸥。心月又圆镜,湖天一色秋。恍疑星汉里,缥缈玉京游。”

“三潭印月”位于福海东北部方壶胜境涌金桥以西,与西湖“三潭印月”同名,也是仿造之景致,建于乾隆初年(1736年)。整组建筑处于一条东西向的水湾之中,池水中有仿西湖而建的三座小塔,亭亭玉立于波光潋滟的湖面之上。塔高2.4米,中部塔身为球形中空,球面上排列有5个小圆孔。塔顶为葫芦形,造型优美。每当月色之夜,泛舟湖上,可以看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奇异景色。乾隆皇帝格外青睐这里的中秋景色,多次在月圆之夜邀近臣到此赏月,一同吟诗作赋。

颐和园南湖岛上的涵虚堂,原为三层的“望蟾阁”,为乾隆十九年(1754年)仿武昌黄鹤楼而建,高大挺拔,与万寿山佛香阁、西湖治镜阁成鼎足之势。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望蟾阁”,意为此处乃赏月最佳处,并十数次登临望蟾阁,赏月赋诗十四首。

景福阁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为单层十字形的建筑,坐北朝南,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轩三间,后抱厦三间,四周出廊,是颐和园赏月、听雨的最佳之地。慈禧每年七月初七在此祭牛郎织女,八月中秋在此赏月,九月重阳节在此登高,夏季在这里和后妃、宫女押宝、推牌九,名叫“过阴天儿”。

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长廊,也是赏月的好地方,其东侧有个邀月门,其名由唐代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演化而来。相传当年慈禧太后每至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之时,便在宫娥彩女的陪伴下,由此进入漫步700多米的长廊,观园中之月景,仿佛步入天宫之仙境。

香山静宜园有三处带“月”字的建筑,体现了不同地理位置赏月时的不同意境。

“邀月榭”位于“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玉华岫院内,为三间歇山式建筑,既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也是深秋观赏红叶的最佳处之一。皓月当空之时,静坐邀月亭下,把酒邀月,细品慢饮,别有一番意境。

“栖月崖”也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位于森玉笏东北,建于清代。此处原为三间厅室,乾隆帝以此山川佳胜,取郦道元《水经注》中“岭纡曦轩,峰驻月驾,斯崖有焉”之意,命名“栖月崖”。据传乾隆多次在中秋时节驻跸静宜园,至此观赏山野月景,并赋“栖月崖”诗十题十二首。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在此赏月时,即兴赋诗曰:“路经栖月崖,驻辇聊栖处。一以息众人,一以观佳所。佳所在月栖,而我未一睹。”1860年,此处胜景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改建私人别墅,名“栖月山庄”。1986年,部分建筑进行了修复。

“延月亭”位于森玉笏上方,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檐四角攒尖顶,内外梁柁檩枋均绘有彩画,其得名于赏月之意。据传,乾隆、嘉庆、道光皇帝都曾在此赏月。1860年,此景被焚毁,至数年前方才得以复建。

畅春园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明朝清华园(非今清华大学校园)旧址上营建的御园,其赏月佳景曾有两处。一处是延爽楼,为三层高的大楼阁,是畅春园的制高点,周边广植桂花。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丹桂飘香,康熙帝多次陪祖母孝庄皇太后在此赏月。另一处是西路集凤轩后面的“月崖”,它是畅春园中以江南名贵山石叠砌的十几座假山之一,名为“崖”,却只有几丈高,上置凉亭,中秋之夜帝后在集凤轩品过月饼,饮过桂花酒后,多登上此亭观赏御园月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