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说起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中秋咏月词,想必大家首先想起的一定是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据有人统计:除了这首经典词作,他还有十数篇中秋感怀词。今天,笔者只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 中秋》两篇,并将他蕴含其中的心境变化作以分析。
大家知道:《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系诗人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写作的一篇经典名篇。这一年他39岁,正在密州(山东诸城)知州的任上。这时候的朝廷在宋神宗赵顼的鼎力支持下实施王安石变法已届时七年。苏轼因不满改革派的过激,向皇帝请求离京外调已经两年(先是在杭州,后转密州)——此时的他虽然远离朝廷中枢,可是作为地方一把手(相当于当今的市委书记),级别属于从五品,月俸为十石,仕途走的还算相对顺遂;而《念奴娇 中秋》则写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这一年,他45岁。却已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牢狱之灾,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所谓团练副使本是一武职,为唐朝时设立。五代时定为准从六品。到了宋朝则为武散官,无实职,也没固定名额,常常用以安置被贬官员,俸禄更是微乎其微......而此时苏轼的家中却有祖孙三代约十余口人,即:一妻一妾(妾室王朝云此时还怀有身孕);加上长子苏迈(23岁)也娶妻生子,二子苏迨(12岁)和三子苏过(10岁),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所以,才有黄州太守将城东一块废弃军营的坡地划拨给苏轼,让其带领全家在这里盖房、种地,自食其力一说,从此以后,他便自号为“东坡居士”……下面让我们先来欣赏他在密州任上写作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苏雕塑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明月何时出现于天空?(我禁不住)端起酒杯朝向天穹发问。不知神仙们居住的宫阙,今晚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飞去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高而寒冷难以承受。不如对月起舞借着清辉观看自己灵动、潇洒的身影,还呆在熟悉的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清辉透过低开的雕花窗棂,斜斜地照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我。我猜想月亮对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偏见和怨恨吧,却为何常在亲人离别时又亮又圆?想来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就难周全。(既然如此)就希望我的兄弟子由健康长寿,我们二人虽千里远隔,能共享这一轮当空圆月吧。
阅后得知:词的序言中既有“兼怀子由(苏辙)”句,显然是针对兄弟苏辙而写,采用的主要是借景抒情并加议论的写法:上阕描写的是一幅皓月当空、仙阁飘渺的月宫美景,以至于触景生情,发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议论和疑虑,表现出对人间依恋与不舍;下阕描写的则是月色下的尘世,用月亮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真实再现了自己相对优越的现实处境,以及政治抱负无以施展,兄弟远隔无法团圆的苦闷心境。从而发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慨叹——虽然通篇都在咏月,却处处关乎人情,可以说是诗人的一首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又不脱离实际的经典佳作。了解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接着看他写于元丰五年的《念奴娇 中秋》:
中秋圆月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