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安徽出过四位开国帝王。
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三国时期曹魏的缔造者曹操,去世后被追谥为魏武帝,他是亳州人;五代十国中吴国国主杨行密名气相对小一些,生前也是个风云人物,他是安徽合肥人,搁现在算是省城居民。
还有一个,五代十国中的后梁皇帝朱温,安徽砀[dàng]山人。
安徽的文史工作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砀山县仍有不少朱姓村庄,却鲜有人认朱温为祖。
前些年,湖南汝城县有一朱姓家族,派代表到砀山寻根问祖,他们族谱上记载其祖先为朱温之父朱诚。但湖南的朱家人到安徽走一遭,也没什么收获,只能无功而返。
当地居民似乎不以朱温为荣。
这也难怪,朱温在历史上名声极差,是一个“淫虐无人理”的大反派,既不可爱,也不迷人。
史载,朱温喜好女色,称帝后更是压抑不住性欲,连自己儿媳都不放过,竟让她们轮流入宫侍寝。
朱温的一些儿子为了讨好他,也不制止这一乱伦行为,甚至恬不知耻地用自己老婆来争宠。荒淫无度的朱温最终正是因这一桃色丑闻丢了命。
朱温还嗜杀,视杀人如儿戏。
有一次,他与一帮文人同坐在一棵柳树下,指着柳树对众人说:“这柳木不错,可以做车毂[gǔ](车轮中心插轴的部分)。”
在场的人为了谄媚他,便随声附和。朱温一听勃然大怒,说:“车毂应用夹榆这样的坚木,柳木岂可为之,你们这些读书人,就只会阿谀奉承。”他随后下令将这些人处死。
朱温治军,也是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他规定,“将校有将殁者,所部兵悉斩之”。军官阵亡了,士兵都要被斩首,这叫做“拔队斩”。如此一来,将士们只能拼死为朱温卖命。
还有一次,朱温领兵打仗,俘虏了三千人,此时突然刮起狂风,吹起沙尘。朱温迷信,竟荒唐地说:“此乃杀人未足耳。”于是下令将三千多俘虏杀了。
朱温也许是有什么心理疾病,才这么反人类,但这个唐末五代最疯狂的野心家,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后世大都只关注那些重口味的八卦绯闻,其实,朱温在位时,也想过做一个好皇帝。
在灭了唐朝,建立后梁后,朱温曾一心求治,在法制、经济各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渴望翦灭群雄,一统天下。
他命大臣删定唐朝律令格式,颁布了新法律,定名为《大梁新定格式律令》,并要求这部法典“传之无穷,守而勿失”,有点儿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的意思。
先别笑朱温迷之自信,他制定的律法,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
中晚唐以来尾大不掉的难题之一是藩镇。
朱温为了压制藩镇势力,从法制上加重了州县权职,诏令各地,规定藩镇属官地位没有高卑之分,一律在刺史、县令之下,不许他们再擅作威福。这可以说是“依法治国”,也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朱温重法,那都是动真格的,史书称其“严察用法,无纤毫假货”。
寇彦卿是朱温的心腹爱将,跟随他多年,战功卓著。朱老板曾经夸赞他的这位十佳员工,说寇彦卿就是老天为我朱温生的。
有一次,寇彦卿上朝,路过天津桥(洛阳一座古桥,始建于隋),一名行动迟缓的老人不经意地阻挡在他面前。寇彦卿性子急,立刻命令随从将老人推下桥,摔死了。此事发生后,执法官崔沂上书弹劾寇彦卿,要追究其罪责。
寇彦卿大怒,宣称要雇人杀崔沂:“有得崔沂首者,赏钱万缗。”
朱温没有丝毫偏袒,他知道此事后,严厉地警告寇彦卿:“如果崔沂有毫发之伤,我就杀了你全家。”这使当时的后梁大臣无不肃然,谁也不敢再轻易违反法律。
在朱温这里,违法乱纪的事情不能干,拍马屁也有风险。
有一年,河南一带洪水泛滥成灾,朱温的侄子朱友谅在地方为官,不但谎报灾情,还派人给朱温献上代表祥瑞的“瑞麦”(一株多穗或异株同穗之麦),这是在吹嘘自己的政绩,也是在奉迎主子。
朱温早就知道洪灾的事情,对朱友谅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大为不满,骂道:“丰年为上瑞。今宋州大水,安用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