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事件推演,赵光义如何通过三步走夺权

2020-10-02 08:40:48 作者: “烛影斧声”

历史上很多的迷案都没有结果,正反双方都能拿出相应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就看读者选择相信哪边了。

著名的“烛影斧声”事件,过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赘述了。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也就是当时的局势,赵光义大权在握,只等继位。那么,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权利的顶峰的。

第一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武将文臣,最亲近的助手赵光义和赵普策划了陈桥兵变,他们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赵光义封殿前都虞候,赵普任谏议大夫。赵匡胤登基后,十分优待后周柴氏,还赐了“丹书铁券”。此举有稳定旧臣的意思,但是直到最后他也没对前朝废帝和旧臣痛下杀手,反映出赵匡胤性格上很念旧情,作为帝王这并不是个优点。

第二步,杯酒释兵权

建隆元年(960年),讨伐李重进之后发生的事情。总的来说,就是收缴武将的军权,把地方精兵全部调到京师,也包括了掌管禁军的石守信等。赵匡胤把旧时一同征战的所有部将处理了,最大获益者又是赵光义和赵普,此时两人还是政治同盟。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赵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当然,这项政策有其历史原因,诸如唐朝死于节度使权利过大,导致藩镇割据;北面大辽虎视眈眈,京师无险可守首等等。看看刘邦怎么对待韩信,更狠的还有朱元璋怎么对待功臣的,赵匡胤念旧情的性格又再突显,此时胞弟赵光义已经尾大不掉。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才10岁,大宋外有强敌辽国和吐蕃,内有各种小政权四分五裂,很多事情还需要仰仗赵光义。

第三步,赵普罢相,独揽大权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8月,赵普被罢相,赵普是典型的儒生,嫡长子继承制是他所奉行。紧接着9月,赵光义封晋王,开封尹+晋王已经是皇储标配。10月赵匡胤病逝,赵光义登基。这段时间内,大宋相继灭掉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平定南方。此时,赵德昭已经26岁,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赵匡胤有意传位给儿子,但是资历还稍显不足,也不好与赵光义撕破脸,毕竟他在京师的势力根深蒂固。那么,渐渐提高儿子威望,培养班子,一边则削弱赵光义的权利。例如,迁都、接见使臣等。当然,这样做也明显成为导火线,激怒了赵光义。好巧不巧,此时赵匡胤身体状况不行,接着就发生“烛影斧声”。是意外还是刻意,其实对大局势已经没啥影响了。

至于金匮之盟,应该赵光义和赵普又达成同盟,也安抚旧臣,立个明君人设。金匮之盟的顺位继承人结局如何,死。很明显,赵光义并没念什么旧日情义,或许,作为帝王他比赵匡胤更有手腕。